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表达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3

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表达及意义

孔磊1黄志纯2

孔磊1黄志纯2

(1.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暨徐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江苏徐州221009;

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喉科江苏南京221009)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及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变应性鼻炎病人鼻黏膜组织中的NT-3含量进行检测,以10例正常鼻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实验组的NT-3表达(iOD值=53218.06±24591.0751.23±9.15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NT-3水平(iOD值=22618.3±6882.5717.52±2.79pg/ml)(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T-3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ELISA;免疫组化;NT-3

【中图分类号】R765.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140-02

变应性鼻炎,亦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ARIA(“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2008将其定义为:变应性鼻炎是非感染性鼻炎最常见的形式,是变应原接触后由IgE介导的炎症反应而产生的一组鼻部症状,是针对变应原发生的由IgE介导的免疫反应[1]。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率在全球不断攀升。2008版“ARIA”公布的数据,保守估计全球变应性鼻炎患者超过5亿[1]。我国大陆地区11个中心城市的电话问卷调查显示变应性鼻炎的平均患病率为11%[2],而针对3-6岁儿童所做的问卷结合皮肤点刺试验确诊的研究中,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也达11%[3]。它的鼻部、非鼻部症状和睡眠障碍对患者的患者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加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思想压力和经济负担。尤其是对于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危害更是严重。变应性鼻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有关的研究也逐渐得以深入。

神经营养因子是对神经系统有特异性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可促进神经元的分化、存活、突起生长、突触形成以及细胞迁移和增殖。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B(TrkA/B)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上、下呼吸道黏膜中的表达较正常人高,而对另一种同类因子NT-3的报道较少。因此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NT-3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标本取自2008年12月-2009年6月间在我院就诊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患者,共30例。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符合全国鼻科学术会议纪要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8岁-59岁。排除哮喘、变应性皮炎等其它变态反应性疾病,排除急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嗜酸粒细胞增多非变态反应性鼻炎,不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且取材前2周内未接受其它相关的药物治疗。

对照组10例,标本取自正常鼻中隔偏曲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患者,对照组患者排除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病史,无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近期无服药史,并确保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使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本研究所用的标本均取自我科住院手术病人,标本切下下鼻甲后端黏膜一部分立即放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常规行病理检查,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探讨变应性鼻炎的组织学特点。另一部分患者下鼻甲黏膜,打成匀浆置于经灭菌的Eppendorf管中,离心20min(3000转/min)后,将上清液清注入一次性使用塑料离心管内,放于-20℃的冰箱保存,使用NT-3ELISA试剂盒进行NT-3的定量检测。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两组被测试者的鼻黏膜中NT-3的表达与分布情况。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时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结果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故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验组鼻黏膜常规HE染色结果显示鼻黏膜黏膜上皮被破坏,黏膜下间质出现水肿,腺体增生,血管扩张,炎性细胞大量浸润,黏膜下可见较多的嗜酸细胞浸润;而对照组的鼻黏膜上皮较为完整,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无明显组织水肿及腺体增生。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NT-3的iOD值,结果分别为(53218.06±24591.07)和(22618.30±6882.57),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鼻黏膜中神经营养因子(NT-3)的含量,采用t检验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见表1。由表可知,实验组患者鼻黏膜中NT-3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鼻黏膜的含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神经营养因子NT-3的含量

.

图1ELISA检测对照组与实验组

鼻黏膜中NT-3的浓度(pg/ml)

3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它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它还是哮喘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4]。2001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专家们认为“变应性鼻炎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有报告发病率可达40%”,急需进行深入研究。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s,NTs)的功能最初被认为主要是维持神经元的存活,但后近研究发现NTs参与包括变应性鼻炎在内的许多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5]。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哮喘时[6]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且进一步研究证实NGF是一种潜在的神经肽诱导剂,能调节C类感觉神经纤维释放神经肽,而释放的这些神经肽,如P物质,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又起着重要作用[7]。BDNF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高表达也已在动物实验中得以证实[8],说明神经营养因子与变应性鼻炎密切相关。我们发现NT-3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与动物实验的结果[9]相一致。同时动物实验还发现NT-3特异性受体TrkCmRNA的表达也是增高的,可以推测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局部组织的免疫细胞及其他细胞可以合成、贮存、分泌NT-3等神经营养因子,并高表达其受体TrkC,证实了NT-3是通过与其受体TrkC结合之后,引起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包括P13/Akt、MAPK和PLC的活化,从而作用于免疫细胞使其产生免疫反应,加重炎症反应;而且NT-3与TrkC结合后激活受体自身的酪氨酸激酶导致受体磷酸化,从而激活一系列磷酸化过程,通过活化转录因子而调节细胞内功能基因的转录,通过第二信使调节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同时两者特异性结合后,能使得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聚集,数量增加,并受到激活,存活时间被延长,从而释放IL-4、IL-10细胞因子,继而反作用于上皮细胞,使其NT-3的表达量高度增加,起到变应性炎症放大的效果。另一方面,使T细胞向Th2方向进行,造成Th1和Th2免疫反应失衡,产生一系列变应性鼻炎症状。因此,如能在临床上阻断NT-3的合成和释放、减少其受体的表达或是阻断两者的结合等都有可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BosquentJ,khaltaevN,CruzAA,etal.AllergicRhinitisanditsImpactonAsthma(ARIA)2008update.Allergy,2008,63Suppl86:8-160

[2]ZhangL,HanD,HuangD,etal.Prevalenceofself-reportedarrergicrhinitisinelevenmajorcitiesinchina.IntArchAllergyImmunol,2009,149:47-57

[3]KongWJ,ChenJJ,ZhengZY,etal.Prevalenceofarrergicrhinitisin3-6-year-oldchildreninWuhanofChina.ClinExpAllergy,2009,39:869-874

[4]CorrenJ.Therelationshipbetweenallergicrhinitisandbronchialasthma.CurrOpinpulmMed,1999,5:35~37

[5]TogiasA.Systemiceffectoflocalallergicdisease[J].JAllergyClinImmuno,l2004,113(1Suppl):S8-S14

[6]ShimizuT,HiranoH,MajimaY,eta.lAmechanismofantigen-inducedmucusproductioninnasalepitheliumofsensitizedrats.Acomparisonwith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mucusproduction[J].AmJRespirCritCareMed,2000,161:1648-1654

[7]HulseboschCE.Recentadvancesinpathophysiologyandtreatmentofspinalcordinjury[J].AdvPhysiolEduc,2002,26(5):235-255

[8]陶锋,张凤兵,黄志纯,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表达.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15(5):259-261

[9]罗敏,张凤兵,黄志纯,等.神经营养因子-3mRNA及其受体TrkCmRNA在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表达,现代医学,2009;8: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