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妇的心理护理

/ 2

临产妇的心理护理

徐秀梅

徐秀梅(黑龙江省鹤岗市妇幼保健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1-0282-02

【关键词】产妇心理护理

护理学起源于1820年~1910年,南丁格尔,护理学在科学领域早已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患者的躯体及心理是否健康与护理工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护理只是护理的一部分,而科学性、理论性、先进性的对病人身、心护理才是护理的全过程。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临产妇经过十月怀胎的艰辛历程,心情比较复杂。护理人员必须重视临产妇的心理护理。如:担心、焦虑、恐惧、盼望、喜悦的心情大都存在,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一。临产妇分娩时怕疼痛、怕难产、怕胎儿发育畸型,甚至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怕生女孩。不良的心理状态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临产妇过度兴奋,失眠多梦、食欲下降及分娩过程中的大喊大叫,又哭又闹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使体力大量消耗疲劳过度造成宫缩乏力使产程延长影响正常分娩造成不良后果。

虽然妊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对多数妇女而言,妊娠是一种挑战,是家庭生活的转折点。妊娠期孕妇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会随着妊娠的进展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一个妇女对妊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人生长环境及经历、成年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丈夫对妊娠的态度、亲属对妊娠的态度等,妊娠期良好的心理适应有助于产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母亲角色的完善。了解妊娠期妇女及家庭成员的心理变化,是做好孕妇护理的重要基础。

许多因素可以导致孕妇的这种矛盾心理,如:①家庭因素,如丈夫是否喜欢孩子的问题、经济负担的问题;②个人因素,个人学习、事业发展与工作问题;③身体因素,在盼望孩子到来的同时,不能适应早孕反应所带来的各种不适;④心理因素,为缺乏抚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而忧虑,对分娩有惧怕心理等。产生这种矛盾心理多在妊娠早期,有人甚至会考虑做人工流产,但当多数孕妇感到胎动时,会改变当初对妊娠的态度。

随着妊娠的进展,胎心和胎动逐渐出现,使孕妇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存在,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兴奋与骄傲。孕妇在心理上也逐渐接受了此次妊娠的事实,通常对妊娠的经过感觉快乐和喜悦,对一些不适症状较能忍受和调适,对以后必然要面临的分娩痛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她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体内的胎儿,猜测孩子的性别、相貌、理想中的性格特征、未来职业,给孩子起名字,计划为孩子购买所需物品,主动学习有关的养育知识等。

孕妇非常关注自己和胎儿的健康,以确保母儿的安全。她们会阅读有关书籍、寻求产科方面的知识、认真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为使整个妊娠和分娩期保持最佳的健康状况,孕妇在不同的妊娠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任务。在妊娠早期,孕妇常会先考虑自己的健康状况,“我真的怀孕了?还是生病了?”在妊娠中期,孕妇逐渐感到胎儿已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去关注、了解、保护胎儿。妊娠晚期,孕妇开始寻求有关分娩的知识,期待分娩,又害怕分娩的来临,担心分娩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想要了解自己能否安全顺利地度过分娩期。

产程的长短及对疼痛的耐受性,与产妇的自身素质,文化知识水平,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及整个孕期经过有关。了解分娩知识的产妇认为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其情绪比较稳定,乐于配合并对疼痛有较大的耐受性。分娩一般比较顺利,产程短,产后子宫收缩好,阴道流血较少。为了使临产妇正常顺利的分娩,护士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引导她们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对顺利分娩及母婴的健康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分娩知识的宣传,使产妇认识到正常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放松紧张情绪,临产过程中正确给予指导,耐心作好解释工作及精神上的安慰,体贴关心临产妇可能转移情绪,并通过和蔼的语言,良好的服务使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信赖感消除不良的心理,使其充满信心与希望。同时,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保证分娩过程中的营养补给及体力补充。宫缩强时嘱病人哈气,宫缩间隙可让产妇听听音乐谈谈心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关心病人的生活护理如:喂水、喂饭、擦汗、协助病人大、小便等。给病人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使产妇就像在家里一样自然,调节紧张情绪,使产妇轻松顺利分娩。

对孕妇的心理护理应当在每一次产前检查接触孕妇时进行。观察孕妇及其丈夫的情绪表现,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判断是否有其他潜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其症结和需要给予解决。告知孕妇,妊娠后随着胎儿的发育和子宫逐渐增大,孕妇体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产后体形将逐渐恢复;告知孕妇及其家人,尤其是其配偶,母体是胎儿生活的小环境,孕妇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会影响胎儿,孕妇的情绪变化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孕妇经常焦虑、恐惧、紧张、忧虑或悲伤等,会影响胎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护士应尽量去了解孕妇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给孕妇提供足够的关心和支持,使其能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作好心理护理,护士必须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严格的科学态度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庆武,周大现,王向日,杨小春,周少平,李军.护士的生活质量状况和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研究[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陈映梅,张志清.产妇对产褥期保健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