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例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110例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张倩戚林同王淑凤

张倩戚林同王淑凤

胶南市妇幼保健院(山东胶南266400)山东省胶南市人民医院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12-37-01

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之一,2004~2010年,我们对11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文226例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410例,其中男77例、女33例。年龄0.5h~22d,胎龄(32.5土4.2)周,出生体质量(1650土650)g。

方法:患儿均给予连续心率、呼吸及经皮氧饱和度监测至少2周,行血常规、血培养、胸部X线片、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红细胞压积(HCT)等检查。心前区闻及杂音者行心脏B超,有神经系统症状或HCT进行性下降者行头颅B超。8例在排除其他原发病后行24h食管pH监测。根据胎龄、出生体质量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按生后首次发作的日龄分组,分析其病因分布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行×列表或四格表X2检验。

2结果

2.1胎龄与呼吸暂停发生的关系:≤28周组、~30周组、~32周组、~34周组、>34周组发生呼吸暂停分别为24(64.8)、37(59.6)、35(50.7)、10(26.3)、4例(20.0)。组间两两比较:≤28周、~30周、~32周组与~34周、>34周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

<0.01)。

2.2出生体质量与呼吸暂停发生的关系:<1000g组、1000~1500g组、1501~2500g组发生呼吸暂停分别为16(48.4)、38(57.6)、56例(44.1),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首次发生呼吸暂停的日龄与病因情况:继发性呼吸暂停81例,原发性29例。首次呼吸暂停发生于24h内46例(继发性42例),2~7d49例(原发性24例),7d以后15例(均为继发性)。在继发性因素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4例)和感染性疾病(36例)为多;24h内发生者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0例)、不稳定的体温因素(15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最常见;7d以后发生者以感染性疾病(9例)为主。

治疗及转归:一般治疗包括弹足底、托背、吸氧、振荡水袋等。原发病的治疗包括纠正体温、低血糖、低血钙、低血氧等;动脉导管未闭者予口服消炎痛治疗,贫血者予输血治疗。对呼吸暂停频繁发作(≥2次/h)或每次发作需皮囊加压呼吸才能恢复者给予氨茶碱、CPAP或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后94例于1周内症状消失,持续2周以上7例。7例患儿中,2例为原发性;5例为继发性,其中3例为先天性肺炎伴慢性肺功能不全,2例存在两种以上继发因素,持续时间最长40d。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率随胎龄增加逐渐降低;出生体质量与呼吸暂停发生率无显著相关;首次呼吸暂停发生高峰在生后第1天,以后随日龄增加,发生例数逐渐减少。因此,胎龄、日龄是影响呼吸暂停发生率的重要因素。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以继发性多见.可发生于任何日龄段,而原发性以生后2~7d多见,1周后首次出现症状者多不考虑原发性。24h内发生者以颅内出血、不稳定的环境温度等原因多见。7d以后发生者多考虑感染性疾病、贫血及胃食管反流等。与原发性相比,继发性发作程度较重,常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症状持续2周以上者可能存在多种原发病。早产儿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可直接导致脑损害。呼吸暂停只是症状,治疗关键是正确诊断原发病并积极处理。本文接受氨茶碱治疗及(或)呼吸机辅助通气者46例,有效率为87%。故对符合药物干预标准者不妨尽早应用。另外,对早产儿行心率和呼吸监护、注意保暖防止低体温、应用苯巴比妥以降低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院内感染等,都有助于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