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张贵荣

广南县人民医院云南省广南县663300

摘要为分析和了解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的临床特征,对医院收治并证实疾病的三百零一例患者进行了常见病因和临床诊断的分析。经过分析研究可以得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是消化性溃疡、消化性肿瘤等,患病的几率与年龄和性别均相关,内镜下止血成功率约为百分之九十四,内科保守治疗有效率约为百分之九十六。

关键词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引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屈氏韧带以上的非静脉曲张性疾病引起的临床出血急症,在临床上,迅速诊断和予以治疗是制止疾病和挽救生命的重要方式,对其进行临床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获取医院三百零一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其中男性患者二百零六例,女性患者九十五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十五至九十岁不等,其中中位年龄约五十四岁,所有病例都是首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并全部通过胃镜检查排除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口鼻咽部及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和动物血等食物所引起的粪便发黑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消化道检验有血。

1.2临床表现

病例的症状主要有呕血、黑便(成形黑便或柏油样)、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和头晕等症状,表现出一定的周围循环衰竭症状,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在获取的三百零一例患者病历中,有二百二十四人有黑便症状,一百零三人有呕血症状,同时患有黑便和呕血的患者共六十例。患病时间在三小时至二十多年之间。血红蛋白含量小于7g/L的有四十三人,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四,含量在7-10g/L的人数为九十九人,约占百分之三十三,大于10g/L到正常值的有一百五十九人,占百分之五十三左右。低血压患者人数有二十二人,占百分之七。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劳累、进食粗糙、服用激素、药物、饮酒等。

1.2检查方法与设备

采用胃镜检查法进行检查,主要使用富士能530型胃镜等仪器设备。

在进行胃镜检查时,首先要确定患者是否具有循环衰竭症状,若有应该在纠正衰竭之后进行镜检。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均在出血四小时之后,四十八小时之内进行内镜检查。

2.结果

对所有病例进行胃镜检查的结果显示,有二百零六名患者在第一次镜检中发现阳性病变,占百分之八十六,另外的四十一名患者镜检病变主要由消化性溃疡、胃癌等造成未发现活动性出血灶(如下表1所示)。

从年龄的角度来看,不同年龄患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不同。由上表1所示,不同年龄组中患者患病的原因均以消化性溃疡为主要原因,人数高达二百一十三人,约占百分之七十一。第二大病因为消化道肿瘤,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群中尤为明显,占百分之十七;此外,还有急性胃膜病变、贲门黏膜撕裂等。

3、治疗效果

大多数患者经过内科保守治疗症状好转,在所有的病例中,有八名胃癌患者、一名幽门管溃疡患者、一名胃间质瘤患者和一名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行择期手术。另外二百九十名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下病情好转,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六左右。

患者在胃镜检查时若有活动性出血症状,可采用喷洒药物、物理治疗的的方式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冰盐水、血凝酶、去甲肾上腺素,也可用APC治疗法、止血钳止血、钛夹或者注射组织胶进行止血。这种内镜下止血的有效率为包分之九十四左右。此外,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措施,即采用输血、补液的方式进行基础治疗,患者输血量在200mL-1500mL之间,并利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4、讨论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即ANVUGIB,指的是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非静脉曲张性疾病引起的出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很多,主要由一些肠道疾病、消化道临近器官、全身性疾病以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引发,此外,还有一部分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尚未确定。根据目前的资料可知,消化性溃疡是该病的主要原因,国内报道中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占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六十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与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饮酒、季节和压力等均有关系,饮食不当、酗酒、应激状态、服用非甾类药物、抗凝药以及劳累等是该症状出现的常见诱因。其中,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形成受性别的影响,一般男性患病的概率要明显比女性患病的概率高。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通常有着吸烟、酗酒和饮食上的不良习惯,这可能是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的原因。此外,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与年龄也是密切相关的,年龄越大,出血的几率也就越高,疾病的严重性越大。

在表1中,对病例的患病原因进行了统计,并将三百零一名病例按照年龄分成了小于四十五岁、四十五至六十岁之间、六十岁及以上三组,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引发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划分的三个年龄组中,每个组均以消化性溃疡为首要原因。从年龄上看,老年组消化道肿瘤引发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明显高于另外两组;而青年组中贲门黏膜撕裂引发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最高,这一状况很有可能与这一时期的人群饮酒、饮食习惯不良有关。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临床上出现急性非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不仅要考虑消化性溃疡等原因,还要警惕消化道肿瘤疾病的可能性。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胃镜检查,在三百零一名病例中诊断出二百六十名患者,检出率达百分之八十六。并对患者进行止血,有六十二名患者采用了内镜下止血的方式,五十八人止血成功、局部喷洒药物或者注射药物的有六十七人、热凝止血的患者七人,钛夹止血的九人,其中有八人同时使用了上述止血方法中的多种方法,最终止血成功。对于本次临床研究的体会:对于范围较大的片状、弥漫性的出血可采取血凝酶、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局部喷洒或者注射;对于范围较小的点状性出血可采用止血钳电疗进行止血;对于血管性出血,若出血较大或者不清晰的可采用注射组织胶止血的方法,若是小血管的搏动性出血,则先用钛夹夹闭根部,再注射血凝酶或者组织胶进行止血。

参考文献

[1]张静,张佳莹,丁士刚,王晔,周丽雅.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582-587.

[2]《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委会.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09,杭州)[J].中华内科杂志,2009,8(10):89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