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激趣,导引体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以情激趣,导引体验

马怀芹辛相国

马怀芹辛相国山东寿光现代中学262700

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素质教育更注重情商的发展,因为情感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导引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以情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觉体验。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体验感悟。

著名的外语教学专家H·S·Chuman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教师的情感投入将直接转化为培养和唤醒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动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英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在实践中感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以下几个途径实施情感教育效果较好:

一、明确目标,强化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动机教育带动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高中学生的是非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表现欲、成功欲相对强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直接性、近景性的动机为主。我们可以通过竞赛、表扬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并以奖励、鼓励为主。我校采用的“导引体验式”教学方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不论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是回答别人的问题,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对相对内向的学生提名回答问题,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老师用一个眼神或手势、语言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一次成功之后,能激发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从而让学生形成自主自觉的主体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热学习态度。

二、培养兴趣,以趣激情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把金钥匙。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并且会兴致勃勃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要想使学生对英语深感兴趣,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使用简笔画、幻灯、录像、课堂游戏、讲故事、演话剧、唱歌、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让学生始终感觉到有一种新鲜感。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组织书写、口语、朗诵、阅读、征文和唱英文歌曲等比赛,使学生尽可能地多使用英语,在应用中尝到乐趣。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师生间感情的培养。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

在英语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表达情感、锻炼才能。电教媒体的教学优势,能使创设的情境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这些电教媒体介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变为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然而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教学目的,还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各种教学媒体的不同性能选择媒体,创设英语课堂情境。生活化的场景不仅是语言的载体,还是情趣的载体、创造的载体,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运用,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堂充分展现了自我,并获得了丰富的内心体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新课标理念下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要能真正代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中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建堂主编《心谷回声》.人民日报出版社。

[3]《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与设计》.石油大学出版社。

[4]《中国教育实验与改革》.新疆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