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乳痈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痈的疗效观察

杜东红李雯

杜东红李雯(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中医医院741306)

【摘要】目的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痈的疗效观察。方法中医药组60例,中医药治疗组:中草药:野菊花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赤芍10克,生大黄(后下)30克,龙胆草15克;按摩疗法(双乳)。对照组40例,西医治疗(对照组):青霉素类:阿莫西林胶囊,注射用青霉素钠均可,任选其一;缩宫素注射液。结果经药物治疗5—10天,乳腺的红、肿、热、痛消失,结块消失或减小,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治疗3天时,治疗组治愈率为16.67%,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治愈率为15%,总有效率为62.2%,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7天时,治疗组治愈率为58.3%,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22.5%,总有效率53.35%,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尤为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乳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124-01

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多发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第3-4周,其特点是初起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中医称本病为“乳痈”,“妒乳”,又名“外吹乳痈”。其病因病机是乳汁淤积,肝郁胃热和感受外邪所导致的乳络郁滞不通,形成乳痈。近年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乳痈,临床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0例。均为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哺乳期妇女。年龄为20-31岁之间。产后第5-10天发病的为38例,产后第11-20天发病的为15例,产后第21-28天发病的有7例。其中初产妇为42例,经产妇为12例。局部有红、肿、热、痛等表现者为52例。体温升高者8例,体温在37.5℃-38.5℃之间。中医药组60例,平均年龄25±5岁;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23±4岁。

2.药物组成

1)中医药治疗组:中草药:野菊花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赤芍10克,生大黄(后下)30克,龙胆草15克;按摩疗法(双乳)。

2)西医治疗(对照组):青霉素类:阿莫西林胶囊,注射用青霉素钠均可,任选其一;缩宫素注射液。

3.用药方法

1)将中草药经凉水浸泡30分钟,武火烧开,文火煎煮10-15分钟,取药汁500毫升待温度降为40度时,将患乳痈的乳房浸泡于药液中,用毛巾热敷加按摩,20分钟后,用毛巾粘附吸净患乳表面的药液。

2)缩宫素注射液肌注10u,按摩双侧乳房10分钟,将积于患乳中的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或挤出,以减少乳汁淤积。

3)阿莫西林胶囊0.375,口服,一日三次;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加入注射用青霉素钠盐320万单位静脉滴注,一日二次。

4.疗效观察

经药物治疗5—10天,乳腺的红、肿、热、痛消失,结块消失或减小,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治疗3天时,治疗组治愈率为16.67%,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治愈率为15%,总有效率为62.2%,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7天时,治疗组治愈率为58.3%,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22.5%,总有效率53.35%,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表2组治疗3天,7天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1。

5.体会

1)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肝郁气滞,疏泄失职,使乳络不畅,乳管阻滞,败乳蓄积,化乳而成痈;或产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胃热蕴滞,肝胃不和,外加火毒内浸,或小儿口气焮热,内热与外邪相搏,蒸腐淤乳,积而成脓,发为乳痈。中药复方黄菊汤为笔者的经验方,野菊花性味苦寒,归肺与肝经,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痈肿、疔毒、等证。治疮毒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配伍,如五味消毒饮。紫花地丁功用出自《本草纲目》:“一切痈疽,疔肿,无名肿毒,恶疮”。蒲公英的功用源于《新修本草》:“主妇人乳痈肿,水煮饮之及封之。”及《本草备药》:“专治乳痈、疔毒。”赤芍具有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的作用,出自《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和《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攻痈疮。”龙胆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的作用,出自《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杀蛊毒。”《用药法象》:“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活血祛瘀的作用;《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或疮。”诸药共用,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

2)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尤为明显。

3)该药物经济实用,应用方便,患者易接受。

参考文献

[1]黎鳌.现代创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2-149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