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的效果张玉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的效果张玉梅

张玉梅

张玉梅

(河南省信阳市第二中医院河南省信阳市464000)

【摘要】目的:观察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6例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给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引流术,观察组采取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x2=10.295、9.207、11.238,P<0.05);一次性治愈率90.41%明显高于对照组72.60%,脓肿复发率1.37%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采取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能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创面愈合,提高一次性治愈率。

【关键词】多间隙肛周脓肿;腔内置管负压引流;疼痛程度;创面愈合

【中图分类号】R691.3【文章标识码】A

肛周脓肿是一种肛肠外科常见的急症,患者常表现为明显的发热、肛周疼痛及感染中毒症状,需立即采取急诊手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及其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后形成的脓肿,传统的治疗方式为一期切开排脓,为保证有效引流,传统方式切口较大,对肛门功能造成的损伤大,易导致肛门失禁;创面愈合时间长,易形成肛瘘[1]。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减小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术后创伤及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在我科求治的146例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入选者均告知研究目的、同意治疗方法并签署同意书。男104例,女42例;年龄18-59岁,平均(39.12±5.67)岁;发病时间1-7d,平均(3.92±1.68)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入选患者均有肛周肿痛史,肛门周围明显红肿、触痛,表面有波动感。常规肛旁肿物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肛周脓肿。使用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肛周及直肠、结肠炎性疾病及肿瘤患者。

1.3手术方法

对照组:术前B超下于脓肿剧离皮肤最近处定位标记,腰麻或硬膜外麻下患者取折刀位,常规消毒铺巾,用洗必泰棉球消毒肛门周围。扩肛至4指后,拉开肛门探查并明确内口位置。采用传统方式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彻底冲洗脓腔,关闭内口,充分填塞碘仿纱条以消灭死腔、预防瘘管形成及复发。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5d,术后24h拔除碘仿纱条,每次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至创面愈合。

观察组:麻醉与体位同对照组组,于肿物波动最明显处,用一次性5ml注射器穿刺抽脓送培养+药敏试验。在B超定位标记点作一长约1-2cm的放射状小切口,操作者将食指通过切口伸入脓腔,手法钝性分离脓腔纤维间隔,用负压吸尽脓液和坏死组织后,再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边冲边吸,观察吸出物清亮无杂质为止。清除内口处感染及坏死组织后,用4号可吸收丝线缝扎。经皮肤小切口处置入F16双腔导尿管并缝合固定,接入负压吸引器作负压引流。术后每天2次于导尿管注水口注入甲硝唑注射液100ml行点滴冲洗,抗感染治疗3-5d,注意保持引流管负压及引流通畅,当引流液清亮、患者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后拔除负压引流管,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至创面愈合。

1.4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创面愈合及住院时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是指病灶位置在肛管直肠环及肛提肌以上的肛周脓肿,脓腔面积较大,常被纤维间隔分成多个腔室【3】,其中临床发病率最高的是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及高位肌间脓肿,由于腔隙较多,影响术后引流通畅;加上内口隐蔽,极易遗留脓腔,因此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术后一次根治成功率低,易形成肛瘘及引起脓肿复发【4】。

切开引流是治疗肛周脓肿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切开引流术切口较大,术后疼痛程度高、肛门功能损伤及肛门失禁发生率较高,导致愈合时间较长。采用切口脓肿、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切口容纳1指伸入即可,因此损伤小,创面愈合快;手法钝性分离脓腔纤维间隔,用双氧水及盐水反复冲洗,能最大限度减少脓液残留,降低术后复发率;通过双腔导尿管点滴甲硝唑冲洗,并进行持续负压引流,既能起到局部抗感染作用,又能保持创面清清干燥【5】;持续负压吸引可促进脓腔塌陷及闭合,有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及愈合创面。

钟武【6】等对50例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行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治疗,结果一次治愈45例,形成肛瘘4例、脓肿复发1例。本研究中,观察组一次性治愈率为90.41%,和其报道基本一致。另外,本组数据还显示,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创面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由此表明,采用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能减轻术后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可将其作为治疗多间隙肛周脓肿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王伟雄,冯骏,汪普宁,等.小切口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较大急性肛周深部脓肿[J].广东医学,2010,31(3):363-36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

彭光生,陈怡,马红英,等.三探头联合应用在诊断肛周脓肿及伴发肛瘘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2):7-9.

姚健,刘纪峰,王顺和,等.腔内置管冲洗加负压引流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8(06):383-385.

夏万峰,沈远生.小切口负压引流加冲洗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体会[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5,02:144-146.

钟武,张磊昌,钟世彪,何纯刚,等.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36(02):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