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对痴呆患者走失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预防性护理对痴呆患者走失的效果评价

王冰冰

(扬州大学附属兴化市人民医院江苏兴化225700)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减少痴呆患者走失事件的效果评价。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1月—2015年12月痴呆患者94例,分为对照组42例和实验组52例。对照组依据我院神经内科痴呆患者正常护理流程进行干预。实验组在常规痴呆护理流程干预基础上,对痴呆患者进行痴呆评价,进一步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痴呆患者走失率9.62%明显低于对照组21.43%(P<0.01),实验组痴呆患者走失后再回病房率及患者走失受伤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痴呆患者早期提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走失不良行为,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降低走失严重后果发生。

【关键词】老年痴呆;走失风险;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317-02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患者逐年增加[1]。老年痴呆中以阿尔兹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为多见,有起病隐匿、病程长特点。痴呆患者早起以进行性记忆力下降,智能减退,后期逐步出现交流障碍、情感障碍,进一步发展为无法寻找回家的路途,出现走失事件发生[2]。近期研究发现,我国每年都有大量老年痴呆患者出现走失不良事件,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外研究报道,约有40%的社区老年痴呆患者出现走失,同时他们安全回家都需要他人协助[3]。痴呆患者有高风险走失率,一旦走失后果是严重的,如何有效避免这一事件发生,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难点。以下为我院神经内科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痴呆患者进行干预,成效良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采用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CCMD-3痴呆临床诊断标准;至少有2项识别功能障碍;排除有昏迷或伴有其他颅脑疾病;排除重要脏器(心、肝、肾)受损患者。纳入本研究的痴呆患者94例,男77例、女17例,年龄50~89(78.6±6.1)岁;痴呆类型:老年性痴呆(AD)40例,血管性痴呆(VD)51例,其他原因痴呆3例。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2例痴呆患者设为对照组,男33例、女9例,年龄52~89(78.3±5.5)岁;痴呆类型:老年性痴呆16例,血管性痴呆24例,其他原因痴呆2例;痴呆程度:轻度18例,中度14例,重度10例;病程11~120(86.0±8.0)个月。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痴呆患者设为实验组,男44例、女8例,年龄50~89(79.2±6.2)岁;痴呆类型:老年性痴呆24例,血管性痴呆27例,其他原因痴呆1例;痴呆程度:轻度20例,中度22例,重度10例;病程9~130(80.0±5.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痴呆类型及程度、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进行两组比较研究。见表1。

1.2方法

1.2.1护理干预方式痴呆患者人院后由神经内科专科护师依据神经内科专科医师的诊断,进行分组,分为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进一步使用简易智力表(MMSE量表)[4]进行评分,分为轻、中、重度痴呆。对照组依据我科神经内科护理常规流程,如加强护理查房,加强患者家属健康宣教,提高家属防范意识。交强每班的交接班制度,重点照护患者;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流程基础上实施预防性干预,方法如下:①环境的设计和改造,具体为有走失风险患者床头悬挂有鲜明标准的“防走失”的提示牌。患者穿有带标志的病员服。可将走失风险高危患者,集中于一间病室,门口有温馨提醒标志。②患者行为提前干预:患者人院后,病房管床护士对痴呆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寻路能力测定,采用日常空间定向问卷[5]和寻路效能量表[6]打分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每日进行认知锻炼,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记忆力。③为第三方提供患者有效信息和引路标识:对痴呆患者佩戴写有姓名、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的“黄手环”标识[7],如有出现走失,便于他人联系患者家属或者医院科室。在科室墙面及地面适当予以标志引路(包括图文、箭头),以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寻路能力,以引导患者及时找回病房。向新入院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我科的布局及相关位置,并且发放我科宣传小地图,便于患者熟悉病房环境。④每班加强对痴呆患者的监护和巡查,一旦发生走失事件医院立即启动走失处理应急预案,积极寻找痴呆走失患者,尽可量减少患者走失后不良结局。

1.2.2方法本研究主要计算入组痴呆患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走失概率(离开科室、离开医院)、走失后出现受伤率、走失后自行走回病房率。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住院期间对照组有9例发生走失,观察组有4例发生走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走失后受伤及回病房数分别对照组发生走失损伤3例、1例自行回病房,观察组发生走失损伤1例,2例自行回病房。

3.讨论

3.1老年痴呆是一种缓慢的逐步进展的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关于老年痴呆患者走失行为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观点,大脑神经退变导致脑功能衰退,临床出现痴呆患者空间记忆、定向力、导航力障碍,这些功能障碍将出现其走失发生[8]。加强型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医院中患者走失事件发生。本研究中发现临床护理中的多种安全隐患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走失。(1)陪护因素,本研究发现老年痴呆患者入院后,其子女多无法正常陪护,多雇佣护工陪护,大多是护工没有进行正规培训,无安全护理知识,有时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陪护离岗。痴呆患会在缺乏看护措施或者看护人不在情况下,自行离开房间外出[9]。(2)环境因素,研究中发现有些痴呆患者认为每日无所事事,非常无聊,需要与人交流,心中苦闷、想家、受约束从而出现外跑行为发生。(3)护理因素,研究中发现临床护士,尤其是年轻小护士工作工作经验不足,入院宣教及相关工作不到位。部分护士有时对于长期住院患者,松警惕,不按规定巡视查房。针对上述不到位,我科通过总结不足,进一步完善干预措施。尽量要求患者直系亲属或最为熟悉的人为看护人首先,告知其相关防走失知识,提高其警惕性;可将走失高危患者,尽量调床至护士站,以便于观察;加强护士培训,加强护士巡查力度。一旦发生走失事件,按照神经内科走失流程,积极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受伤。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走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提前有效干预能减少痴呆患者的走失,效果明显。同时实验组中患者走失后损失及再回病房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有效合理管理,提高患者本身认知能力,能减少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

4.小结

老年痴呆患者的走失,给家庭带来了不幸,造成了医疗纠纷。因此加强老年痴呆患者的安全管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减少患者走失的不良结局。

【参考文献】

[1]FerriCP,PrinceM,BrayneC,etal.Globalprevalenceofdementia:ADelphiconsensusstudy[J].Lancet,2005,366:2112-2117.

[2]徐习,谢红.神经内科患者走失防范措施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1,26(15):10-11.

[3]McShaneR,GedlingK,KeeneJ,etal.Gettinglostindementia:alongitudinalstudyofabehavioralsymptom[J].IntPsychogeriatr,199810(3):253-260.

[4]王尹蓉,翟丹丹.老年性痴呆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对MMSE、ADL评分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02—104.

[5]ImbimboBP,TroetelwM,MartelliP,eta1.A6-month,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trialofeptastigmineinA1zheimer’sdisease[J].DementGeriatrCognDisord,2000,11(1):17-24.

[6]A1gaseD,SonGR,Bee-BatesC,eta1.InitialpsychometricevaluationoftheWayfindingEffectivenessScale[J].westJNursRes,2007,29(8):1015-1032.

[7]海涛.“小”设计关注“大”问题——“安全回家”黄手环设计的启示[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2):192-196.

[8]CushmanLA,SteinK,DuffyCJ.DetectingnavigationaldeficitsincognitiveagingandAlzheimerdiseaseusingvirtualreality[J].Neurology,2008,71(12):888-895.

[9]陈妮,张彩华.老年痴呆患者走失行为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28(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