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1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王彬彬

王彬彬(博兴县乔庄镇情远小学,山东滨州2565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可以理解为教师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所有对话的最终目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文字,读懂文字,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才能读懂作者的心声,从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才能听到学生发自肺腑的感言,发自内心深处的赞叹。

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强势地位,根据自己的预设牵着学生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教学结果往往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更没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感悟不到文中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郭沫若先生说过:“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读死书,能把书读活。”究竟怎样才能把死书读活,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揣摩文字

语言文字是作者与读者交流思想,沟通心灵的纽带。在书中,我们欣赏壮观的泰山,游览雄伟的长城,观赏美丽的西湖,欣赏荷花,聆听秋雨……我们为桑娜的善良而感动,为凡卡的遭遇而哭泣。书中充满了智慧,蕴含着思想,读懂了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心灵。那么,怎样才能透过这些看似静止的文字,走到文字背后去体验那五彩纷呈的世界呢?还得从文字下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方法之一,也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体会情感。如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反复诵品读,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我”接受父亲的教诲“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读这句话,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看得很仔细。

师:你是从“认认真真”这个词体会到的。

生:“我”画得也很认真。

师:你是从“老老实实”这个词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把文中这句话改成题板上的句子,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用“认真”和“仔细”不如“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更准确。

师:你体会到了作者的当时认真的态度,那么,你来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吧。

二、读文字想画面,体会文本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得写照。看似静止的文字里有声音,有味道,有画面,有人物,他们互相交织汇成了文字中的生活。当遇到描写景色的句子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等经验,引导学生边读句子,边在脑海中想画面,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让学生享受美的乐趣。

三、设身处地的去读,领悟情感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时,这样引导学生品读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

师: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从哪句有体会的?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的句子。)

师:让我们把自己当作小嘎子,想嘎子之所想,做嘎子之所做,表达出我们的感受。

(学生开始入情入境地读起来。)

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他们已经体会到了嘎子的机灵和可爱。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以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设身处地地阅读想象,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也会水到渠成。

四、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难理解的词句。

如在教学《检阅》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博莱克的自尊和自强。先借助课本插图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十一自然段,重点抓住描写博莱克神态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他的顽强和自信,然后播放检阅时庄严的音乐,把学生带到那情那境。听着雄壮的音乐,学生受到感染,自然会被博莱克身残志坚的精神所打动,再引导学生读课文,真心的赞叹就会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涓涓流淌。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语言、表情、动作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被教师精彩的语言所感染,因教师形象的表演而产生联想,从而达到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目的。

总之,只要能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进入文本中,让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语言背后的生活场面、情感真谛,那么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自然就会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