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研究

邓阳辉

邓阳辉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FNHTR)的临床特点、发生原因以及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我院接受输血的患者2838例,分析其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共有136例患者发生FNHTR,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寒战等;输入未去白血小板、血浆以及红悬液将增加FNHTR的发生率。结论:输入非治疗成分的白细胞是发生FNHTR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患者多次输血或者多次妊娠将导致FNHTR的发生率增加。输血中严格无菌操作,合理选择输血成分是降低FNHTR发生率的关键。

【关键词】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FNHTR)时一种常见的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等,并且排除细菌污染、溶血、严重过敏反应等原因所致的发热性输血反应[1]。目前临床认为FNHTR的发生主要白细胞、血小板抗体和血液保存过程中生成细胞因子等因素有关,多见于输入多份血小板浓缩液、多次输血者或者多次妊娠者[2]。为探讨FNHTR临床特点、发病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本研究对2838例受血者的FNHTR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我院接受输血的患者2838例(总输血次数为5205次),其中,男1033例,女1305例;年龄在11-82岁之间,平均为(46.9±12.3)岁。输血成分主要包括去除白细胞或者未去除白细胞的红悬液、单采血小板以及血浆。

1.2方法

统计分析2838例受血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输血前体温、基础疾病、输血成分、发生输血反应的时间、输血预热情况以及临床表现等。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并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并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表现本组2838例受血者中,共输血5205次,共有136例发生FNHTR,发生率为4.79%。136例患者均存在发热反应,其中,133例患者在开始输血后1-2h即发生体温升高≥1℃,另3例患者在输血结束后5-8h发生。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在3-58min之间,平均为(15.6±3.2)min;体温在37.5-40.5℃之间。21例患者伴随恶心、呕吐症状,其中有3例患者发生输血发热反应3-5h后即出现口唇疱疹。18例患者伴随畏寒症状,7例患者伴有抽搐、寒战等症状,另有22例患者伴有心跳加快、头痛等症状。

2.2FNHTR与输血成分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输入去白成分的FNHTR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去白细胞组(P<0.05);单采血小板的FNHTR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红悬液,血浆发生率最低,三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2.3FNHTR与病种之间的关系

本组935例为多次输血(≥2次),其中63例发生FNHTR,发生率为6.74%;1903

例为初次输血,其中,73例发生FNHTR,发生率为3.84%。初次输血者的FNHTR发生率显著低于多次受血者(P<0.05),提示多次输血可增加FNHTR的发生率。

3讨论

3.1FNHTR的发生原因分析

FNHTR在临床输血中较为常见,患者多伴有头痛、寒战、恶心、胸闷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一次或者多次输入血液或者血液成分之中的白细胞与患者产生同种免疫反应,生成白细胞抗体,从而引起发热等着症状[2,3]。发生FNHTR的机制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热原反应。通常指引起发热反应的各类微量物质,主要包括药物杂质、细菌性热原、非蛋白质类的无机或有机杂质以及采血或者输血器械上残留的已经变性的蛋白质等。细菌性热原在FNHTR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随着输血器械的不断更新、临床无菌条件的不断改善、热原检测水平的提高以及制约技术的不断改进,由热原所致的发热反应有所降低。二是免疫反应。因许多的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均与多次输入不相容的血小板、白细胞等所致抗原抗体反应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去白细胞输血组的FNHTR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去白组(P<0.05)。此外,因多次输血或者多次妊娠,可导致受血者自身血液中生成血小板凝集素、白细胞以及淋巴细毒抗体等,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可引起抗原反应,导致补体被激活,导致白细胞以及血小板进一步溶解并释放出热原,进而引起发热反应。与此同时,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等可激发生成同种抗体,也可导致发热反应。三是细菌污染所致败血症。由细菌污染所致败血症主要与细菌的种类、输血量、细菌污染程度以及患者自身的抵抗力有关[2-4]。如输入生长有大量细菌的血液,将引起剧烈反应。尤其是在低温条件下生长起来的革兰阴性菌所含有的内毒素可导致更为严重的休克以及DIC。即便在低温条件下细菌的繁殖会受到抑制,而当血液自血库之中取出并置于室温下时,细菌又将迅速地生长。因此,污染血的存放时间越长或者自血库中取出并于室温下放置的时间越长,患者输血后的危险性就越大。此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和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早期或者症状较轻微时均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3.2FNHTR的预防及治疗

在输血前,应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尤其是对于已存在白细胞抗体者,应选择相容性的献血者,以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也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去除,以免白细胞凝集素利抗体而造成输血发热反应[4]。目前临床常采用去除70%白细胞或者含有少量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输入。还可在术前或者发生反应初期应用可有效抑制输血发热反应的相关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等、抗组织胺药物等。但切忌将药物加入到血液或者血制品中进行输注[3]。一旦发生输血发热反应,则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予以生理盐水缓慢输注,以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剩余血液不得继续使用,应将其与患者的血样一同送至输血科或者检验科作相关实验室检查。注意予以患者保暖,密切监测病情及体温,每15-30min测量1次体温。对于轻度发热但因病情需要继续予以输血者,应立即更换血制品继续输注,例如更换为洗涤红细胞等,但应注意输注速度不宜过快,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热时间较长,则可予以阿司匹林等药物协助退热。

参考文献

[1]徐进,倪文仙,应敏洁等.成份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防止非溶血性反应效果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75.

[2]蔡昕,杜跃耀,陈勤奋等.170次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37(5):575-578.

[3]沈江霞,程风玉.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2):55-56.

[4]许洁.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相关问题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15):3159-3160.

[5]胡劲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2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