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好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朗读的好处

马冲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马冲

本文总结了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课文朗读加深理解记忆促语感助写作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私塾的老先生带着一群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书,拖腔拉调,甚是可笑。其实,这正是读书的两种方法(朗读和默读)之一———朗读,其好处是非常多的。

那么,什么是朗读呢?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对朗读是十分重视的。

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总体来说,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在语文学习中,一定不能漠视朗读。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朗读的好处。

首先,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

因此,我们必须把语文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其次,朗读可以加强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多长时间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我想原因就在这儿吧。

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朗读可以促进语感。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读物的形象感、意韵感和情趣感。如教《再别康桥》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我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留恋、依依不舍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训练了语感。如第一段头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最后一段头两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只是更换了两个字,其中的情感是不同的,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都能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四,朗读有助于写作。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这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说明古人是重视朗读的。

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可能有点片面。

但对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它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

第五,朗读有利于口语能力的培养。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一个人的口语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初始的训练就应该是朗读。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人面对着一篇现成的文字还不能流利的朗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他即兴地像模像样的说好话吗?我们的学生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羡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但人家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也是练出来的。朗读应该是锻炼口才的第一步。

最后,朗读对身体也有好处。研究表明,大声读书能把身体里淤积一夜的浊气发泄出来,调动了口腔、鼻腔、喉咙、肺部、胸腔等部位的协调运动,有利于生理、心理健康;眼、耳、手、口、脑各种记忆器官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