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文章“材料丰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如何使文章“材料丰富”

谢伍清

关键词:观察;整理;思考;选取材料

作者简介:谢伍清,任教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麻陂中学。

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就怕,总感到似乎没什么内容可以写。教师布置作文,迟迟不上交,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检查,就胡乱编造几句话,许多人觉得心中无货,就是绞尽脑汁也无话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学生平时缺少有意识的积累,并且不会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是一个原因所在。在讲评优秀习作时,常常听到学生说:“这个事例我也知道,写作时就是没想起来。”为什么会如此?问题就在于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调动已知知识,不知道怎么去找材料,所以,所写作文总是缺乏典型有力的例证,只能讲些空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快捷地想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呢?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一次作文课上,笔者把李敖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后问学生的感觉,学生回答:“大师的文章太精彩了,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旁征博引,畅快至极!”笔者又问:“所征引的事你们都知道吗?”学生说:“很多都知道,有些还很熟。”当然,比起历史通李敖来,中学生所积累的材料无疑只是沧海一粟,但他们头脑里并非没有材料,如果充分调动起来,也足够造就出一篇令自己骄傲几天的文章。可是,当看到学生焦头烂额的样子,就知道这样的文章还没有从他们的手中诞生出来。笔者想,原因大致有五:1.确实是平时积累太少,胸中无货,源头枯竭;2.材料是零乱的,未归纳整理;3.一个材料对应一个观点,缺乏变通;4.缺乏独立的思想,材料是死板的、机械的;5.没有积极思索的激情,所积累的材料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以期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一、做生活有心人,随时准备储存材料

只要我们每时每刻留心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成天都是“两点一线”(从宿舍到课室),单调、枯燥,天亮了黑,黑了亮,周而复始,身边几乎没有什么事发生。事实上,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故事发生,只是同学们没有留意到罢了。诚然,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比较狭窄,但也并非游离于生活之外。只要有心,有搜集材料的这种意识,就会发现身边有好多的东西值得存储起来。如:邻居家鸟笼里的黄鹂从早到晚凄然地望着遥远的天空;楼下的赵大爷竟然开始学英语和电脑了;镇上有一位女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喝农药自杀了;中心小学一个女同学迷恋上网,差点被网友骗去卖了;今天,学校举行了建校以来规模空前,隆重而热烈的校运会......

早读时,读到刘禹锡的一首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觉得秋意盎然,清丽爽人;语文课上,老师说李白的隐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出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青年文摘》上载,台湾一个残疾青年用脚写字、吃饭、干家务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用意志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电视里正在播放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奥运会开幕式;《南方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论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的同胞失去生命,但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

这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哪一则不可以入文呢?材料,只有平时认真搜集,到作文时才能信手拈来,才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学会归纳、整理材料

许多学生积累了不少材料,可以说材料很丰富,但这些材料未经归纳整理,在他的头脑里是零乱的。作文时,面对一堆杂草,照样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同学就做得较好,及时整理了材料,到作文时,调遣起这些材料也就方便多了。比如,有一个同学利用晚饭后的一点时间,把近期搜集的一些卡片材料进行归类:

反腐倡廉类:1.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①。2.不注重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②。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③;奋斗类:1.—切成功的秘诀,都在于不懈的追求,如同生命的血液万物之阳光般不可缺少。2.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非因为他不曾遭过挫折,而是因他能在挫折中站立起来。3.通往成功的路上,处处埋伏着失败,但只要你顽强地走下去,希望的一天终将到来;友谊类:1.你不要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④。2.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已经无望之后再说闲话⑤。3.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⑥。

三、材料新颖、典型

作文的选材贵在新鲜。如果文章谈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而所用的材料又是耳熟能详的,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毫无吸引力,读起来味同嚼蜡,当然更无法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因此,选择新鲜材料也是材料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选择那些最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能表现事物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能代表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拓宽读者的认知视野,还能给读者以新的思考和新的启迪的材料。为此,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新近出现的人和事,新近看到的社会热点、科技信息等。为了获得新鲜材料,要善于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经常读书看报,留心生活中的新鲜事,并注意多角度多方面地深入思考,只在这样,才能写出材料丰富且有新意的文章来。作文的选材除了新鲜还应具有典型性。因为典型性材料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鲜明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传达作者的观点。写记叙文要选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写议论文要选能有力证明观点的材料。

四、变换角度,一料多用

只要善于变通,一个材料是可以作多种用途的,观点与材料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市长特地叮嘱法院,要洗清某农妇的冤屈,还她一个清白。结果这个拖了十多年的悬案没用一周就解决了,农妇感激涕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干部;同时,也可以看到“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的令人担忧的现象。要做到一个材料多种用途,关键要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多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更多的一料多用。

五、积极思考,勇于发现

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很多同学没有主动积极思考,往往是生搬硬套一些材料,或胡乱编造一些情节应付了事。从现在的学生作文中,很难发现独到的见解,独立的思想。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接受教师说黑就是黑,说白就是白,完全扮演了“奴隶”的角色。比如,写一篇关于“适时调整”的话题作文。很多学生一开头就亮出观点:做任何事都是需要调整的,因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接下来就是举几个例子。小的如自己学会了调整作息时间,学习效果好了,大的如中国举办了奥运会,应根据情况作出调整等等。这些例子不能说不对,但有多少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呢?这些话听得人都麻木了,所以要积极思考,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才是创造。一次作文课上,笔者引用了柳宗元的《黔之驴》的句子,一位同学据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否定俗见“黔驴技穷”,驴本来可以拉车、耕地、磨面……而被“好事者”弄来后,却派不上用场,只好放到山上闲逛,使驴不能尽其材,无法施展自己的本领。所以文章应该批判“好事者”之流!这位同学的观点一亮,顿时赢得了师生的掌声,笔者予以肯定。正是在这种独立的思考中,才能用活材料,使材料真正地化为自己的东西,成为构建自己思想大厦的砖和瓦。

笔者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按照这些方法做下去,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那么,同学们在写作中也一定能文思如泉涌,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写出优秀的文章。

注释:

①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的讲话。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16页。

③裴松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④萨迪(Sa'di,MoshlefoddinMosaleh;1209~1291),诗人,与菲尔多西、沙姆思•哈菲兹被称为中古波斯的三大诗人。

⑤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

⑥罗曼•罗兰引(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参考文献:

[1]杜丽琴.注重高中作文素材积累[J].考试周刊,2009(6).

[2]黄永光.从高考作文命题趋向看高中作文复习训练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1992(4).

[3]马晓玉.怎样积累作文材料[J].教育教学论坛,2010(16).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麻陂中学

邮政编码:51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