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探讨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

董春霞王德昕张伟王春蕾姜福卿

(鸡西鸡矿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探讨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40例,均随访1个月,统计随访期间抑郁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经1个月随访,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37.14%;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性格内向、右半球发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评分>15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22分及社会支持一般及以下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发生抑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s分析,性格内向、右半球发病、NDS评分、ADL评分及社会支持一般及以下为初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初发脑卒中后抑郁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且性格内向、右半球发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初发脑卒中;抑郁;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6-0257-01

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后并发症,多发生于脑卒中后1个月内,且其发生率约为40%-50%。脑卒中后抑郁症易使患者产生轻生的念头,延缓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恢复,且若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将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自杀的情况,增加死亡风险[1]。有关资料指出,早期发现患者抑郁状态,并根据患者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进行干预,对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尤为关键[2]。目前,脑卒中后抑郁主要从神经解剖、生物机制等内在因素方面进行研究,而有关社会、情感等外在因素的报道较为少见[3]。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4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展开研究,旨在明确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初发性脑卒中患者4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且为首次发生的大脑半球单侧非混合性病变,发病2周内就诊,并排除严重感觉性失语及认知障碍、有脑器质性疾病及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障碍的病史及家族史。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7.23±8.21)岁;病灶部位:左侧21例,右侧19例;疾病类型:脑梗死24例,脑出血16例。医学伦理委员会已通过本研究方案,且入选者及家属均已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①资料收集。在脑卒中发生后1个月时采用自制情况调查表收集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性别、性格、合并症、生活方式等资料。②抑郁程度评价。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脑卒中后1个月抑郁程度,其中评分>24分为重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7-17分为轻度抑郁;评分<7分为无抑郁。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D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步行能力、下肢肌力、上肢肌力、语言、面积等为主要内容,31-45分为重型,16-30分为中型,0-15分为轻型。④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上下楼梯、进食、梳妆、如厕、功能性移动等为重要内容,评分<22分为功能障碍,反之无功能障碍。

1.3评价指标经1个月随访,统计初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分析初发脑卒中后抑郁及非抑郁患者性格内向、右半球发病、NDS评分、ADL评分情况,并进行多因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24.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s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抑郁患病率经1个月随访,4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中抑郁17例,非抑郁23例,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2.5%。

2.2单因素分析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性格内向10例,右半球发病13例,NDS评分>15分9例,ADL评分<22分15例,社会支持一般及以下10例;未发生抑郁患者性格内向7例,右半球发病10例,NDS评分>15分6例,ADL评分<22分7例,社会支持一般及以下5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0、5.684、5.140、4.681、6.620,P=0.005、0.017、0.023、0.031、0.010)。

2.3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经Logistics分析,性格内向相关指数为[B=0.675、SE=0.089、Wald=4.128、P=0.018、OR(95%CI)=1.867(0.987-3.124)];右半球发病相关指数为[B=0.884、SE=0.129、Wald=4.441、P=0.023、OR(95%CI)=2.418(1.894-2.879)];NDS评分>15分相关指数为[B=1.204、SE=0.564、Wald=5.787、P=0.000、OR(95%CI)=3.333(2.896-3.879)];ADL评分相关指数为[B=0.709、SE=0.235、Wald=4.785、P=0.009、OR(95%CI)=2.231(1.789-2.794)];社会支持一般及以下[B=0.384、SE=0.341、Wald=4.675、P=0.036、OR(95%CI)=1.469(1.102-2.898)]。

3讨论

随着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不断增加,不仅加重医疗负担,还将延长患者病情恢复,增加死亡率。由于目前尚无客观、统一量化诊断初发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且多通过采集病史、主观观察后使用各种诊断量表测量,但具有较差的重复性;同时由于不同的抑郁量表评价标准及不同的评定时机,造成国内外研究的初发脑卒中抑郁患病率的差异较大。本研究中,脑卒中后1个月内抑郁发生率为42.5%,与李悦[4]等研究结果一致。

目前,初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机制学说有“内源性生物假说”、“外源性应激假说”,其中前者认为脑部血管病变造成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情感调节神经通路功能异常而产生抑郁;后者则认为就业能力、参与社区和家庭活动的能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经济状况及运动功能改变等将造成心理平衡失调而引起抑郁。但大部分在脑卒中恢复期出现的脑卒中后抑郁似乎不能单纯用“内源性生物假说”发病机制来解释,而“外源性应激假说”可有更好的解释[5]。本研究中,性格内向、右半球发病、神经功能损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支持是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为性格内向的患者易自我封闭,不善于表达自身情绪,进而易在突发事件后发生抑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社会支持越低,将增加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降低应对能力,增加抑郁发生的几率;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将延缓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活动功能及家庭地位,加之患者考虑自己将成为社会及家庭的累赘等因素,产生心理应激而诱发抑郁症[6]。因此,脑卒中后积极的神经康复治疗及社会、家庭支持,有助于减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和减轻其发生程度。而对于病变的发生部位与该病发生关系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中认为右侧半球病变高于左侧损伤,但有部分研究中左侧病变抑郁发生率高于右侧。因此还需扩大样本数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性格内向、神经功能损伤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初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其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崔燕,魏峰,阎文静,等.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的影响因素[J].山东医药,2017,57(09):89-91.

[2]高天初,李会敏,史福平,等.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04):1078-1079.

[3]王娟,李志伟,余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4):3165-3167.

[4]李悦,刘敏,徐洁华.初发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08):808-811.

[5]李芸,樊新颖.脑微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关联性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11):1136-1139.

[6]钱淑霞,岳卫清,张晓玲,等.初发脑卒中后抑郁各时期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06):950-95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