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陈金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陈金锁

陈金锁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江苏徐州2216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的相关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将在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治疗的20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其中对照组主要在防范措施实施前就诊,而观察组则主要是在防范措施实施后就诊。比较分析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治愈效果,并对相关的风险性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儿科患者,根据其风险因素采取富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儿科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可以考虑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也带动了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差,极易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这不仅影响疾病的治愈效果,而且会产生医患矛盾。因此,根据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以200例儿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其中对照组主要在防范措施实施前就诊,而观察组则主要是在防范措施实施后就诊。比较分析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治愈效果,并对相关的风险性因素展开分析。现将研究报告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治疗的20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其中对照组主要在防范措施实施前就诊,而观察组则主要是在防范措施实施后就诊。比较分析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治愈效果,并对相关的风险性因素展开分析。在对照组中,共有患者100例,其中有女性患者46例,男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在观察组中,共有患者100例,其中有女性患者47例,男性患者53例,患者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4岁。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

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没要实际按照规章制度开展护理工作,出现这种现象,会对护理的服务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不娴熟。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掌握熟练的护理技术,也不懂得较为专业的知识,使得许多家属在询问时不能给予解答,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工作;实习生。实习生是没有什么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极易造成护理风险因素的产生;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许多护理人员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这也导致了在护理过程中风险因素的产生。

1.2.2防范措施

针对护理风险因素,应当注意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够有效避免护理风险因素。具体来说,主要的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能够按照管理制度执行护理工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出现用错药、打错针的现象;护理人员人员之间要做好交接工作,交班人员应将患者的实际情况讲清楚,避免产生护理的错误现象;其次,做好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许多护理人员都为学历较低的中专生、大专生,缺乏深厚的护理理论基础,再加上护理人员经验的缺乏,业务能力不强,极易出现护理错误。针对这种现象,理应做好关于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定期举行讲座或者实践操练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有经验的学者将自身的丰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较年轻的护理人员。再次,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沟通过程中,应注意有耐心,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能够根据患者的问题给出合适的建议。

1.3观察指标

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护理的差错情况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差错情况比较分析

从表一中,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情况要明显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情况。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其本身年龄较小,在护理过程中依从性较差,这不仅给护理增加了难度,也极易导致在护理过程中产生过错,给儿科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影响[1]。因此,针对在对儿科患者护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院治疗的200例儿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探讨儿科护理的相关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2]。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情况要明显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情况。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针对儿科患者,根据其风险因素采取富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儿科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可以考虑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晓英.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临床研究,2016,24(3):177-178.

[2]徐颖,张磊.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1,9(19):1752-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