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沈媛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沈媛媛

沈媛媛

绥棱党校黑龙江152200

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支撑,还需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历史维度上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70多年伟大斗争的革命文化承启红色基因,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独特标识。在现实维度上,坚定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战略任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未来维度上,万众一心自觉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全社会文化自信心,坚定文化强国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增加新的现代化要素,用现代化要素改造传统要素和传统要素不断现代化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文化和信息要素。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各种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变得更加“现代”。

1文化自信的实质

树立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早些年就已经提出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方面的升华,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谋划的重要体现。“培养和树立文化自信”的提出,与文化在国家发展中日益凸显的地位有关。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范围的战争,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国家之间的军事比拼,似乎成败输赢都靠武器说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了技术革命,各国之间的较量突出了经济和科技的硬实力比拼,人们更看重物质层面的国力。20世纪后期,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逐渐改变了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文化竞争成为新的焦点。理论界曾有19世纪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则要靠文化改变世界的观点。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文化的世纪,认为国家、地区之间10年比的是经济,50年比的是制度,100年比的是文化。不管这样看问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何,从世界发展的迹象可以看到,21世纪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和较量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战场。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科技发展的同时,党中央及时地将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定位,并形成将我国从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自信就是在此背景下,沿着这个思路提出来的。

从概念上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属于政治范畴,而文化自信则属于精神范畴。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因此,理论研究者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的和被广泛认同的关于文化含义的界定,但是对文化具有精神支撑功能的认知,在学者中则具有普遍性共识。因此,属于精神范畴的文化,必定包含着铸造国家、民族、团体组织以及个人品性和作为的力量因子。正因为如此,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第一性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和其他上层建筑,这为我们观察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坚持这个立场并不意味着抹杀精神力量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既是其精神显示,又是其价值表现。文化不仅凝结着过往历史的思想结晶,而且透现着预期未来的取向范本。

2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自信有助于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政治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使用“定力”的概念,如“战略定力”“政治定力”“前进定力”等,意味深长。他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要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政治定力的含义包括多方面,对于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它反映的是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对于社会成员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就是政治定力,它反映的是正确方向、科学路径、规范准则。保持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政治定力,离不开文化自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因此,文化自信十分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作为发展的政治选项,文化自信硬不硬实,关系到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坚不坚定。

3文化自信是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要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努力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需要顶层设计,也离不开文化资源的内在支撑。在文化的谱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支重要力量,影响极为深远。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优秀因素,经过转化提升可以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资源。文化传统是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要素。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4结语

现代化国家治理立足于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广泛借鉴,并扎根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建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更加广泛。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许多进步和成就得益于将国外先进经验中国化。今天的国家治理,既需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更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分,为现代国家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24.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3]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文化自信的实质与意义

[4]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