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重症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重症护理

潘凤

潘凤(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八农场医院158419)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349-02

【摘要】目的讨论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重症护理。方法配合医生治疗进行ICU护理。结论对一些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人,通过起搏器在心脏产生一个人工的快速心律或打断原有的快速异位心律的折返径路,则可起到治疗作用。通过对护理可以使患者乐于配合治疗,并维持足够心输出量的心律及心率,消除炎症及避免并发症出现。

【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器重症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主要是通过心脏起搏器来实现的。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激动和收缩。对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而不能维持正常心搏的病人,若此时心肌仍有兴奋、收缩和心肌纤维间传导的功能,则可用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搏动。对一些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人,通过起搏器在心脏产生一个人工的快速心律或打断原有的快速异位心律的折返径路,则可起到治疗作用。

1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用于慢性或间歇发作的心律失常,临床上主要包括

1.1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障碍、室内传导阻滞、颈动脉窦过敏以及房扑或房颤伴室率过缓。这类病人由于心室率过低,心排血量降低而常出现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绞痛、心功能降低、头昏、乏力、氮质血症、记忆力及生活工作能力明显减退等。严重的还可发生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其中有些病人还往往伴有心力衰竭,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速等,需应用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这些药物均有加重心动过缓的可能,安装起搏器后则可保证用药的安全。

1.2•阵发性心动过速:可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施以额外刺激,阻断折返环路而终止心动过速。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有症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且药物不能控制或药物使用后产生副作用者。也可用于不能接受导管消融术或导管消融术未能解决问题的心动过速病人。

1.3•有生命危险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对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的病人,如药物或导管消融等治疗无效或者不能耐受者,如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肌病反复发作室速、室颤等,埋植或自动转复除颇器可显著减少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

1.4心功能不全或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有时需有较可靠的心率来维持满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心肌氧平衡;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可用VDD方式起搏右心室心尖部,以降低右心室-主动脉问压差。

2临时性心脏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主要适应证包括

2.1紧急抢救可用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电复律的快速心律失常,如: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可通过心房或心室的超速抑制转复心律,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病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多数为一过性和可逆性,可用临时性心脏起搏器在急性期协助治疗。

2.2保护性措施起搏器可帮助心脏外科手术后病人的复苏,治疗手术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改善血流动力学。具有心律失常潜在危险的病人,在手术、心血管有创检查及介入性治疗时,临时起搏器可提供安全保障。

2.3诊断措施可用于窦房结功能、隐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检测,预激综合征的旁道标测等。

3护理计划

3.1护理诊断:心输出量减少,与心率、心律或传导异常有关。

3.1.1护理目标:维持有足够心输出量的心律及心率。

3.1.2护理措施:

评估和报告心输出量减少的症状和体征,如:低血压、意识障碍、周围脉搏消失、尿量减少、呼吸困难。持续心电监护,记录和报告心律的改变。记录12导联心电图。设法减少心肌耗氧量,如: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限制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

3.2护理诊断:焦虑,与安装起搏器,心脏病预后有关。

3.2.1护理目标:愿意接受起搏治疗。

3.2.2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监护室的环境和工作。运用交谈技巧,如:认真的倾听,无拘束的谈话。解除其主要的顾虑。遵医嘱或必要时予以镇静治疗。鼓励家庭成员支持病人接受治疗。记录病人对疾病的反应。

3.3护理诊断:知识缺乏,与起搏器治疗有关。

3.3.1护理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教育的内容。

3.3.2护理措施

评估病人对疾病本身及对起搏器治疗的了解程度。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关起搏器治疗的知识教育。讲解静脉用药和临时起搏治疗方法。运用常规的术前教育技巧,针对每位病人制定合适的教育方式。简要讲解手术的过程和方法,讲解水平应合适。评估病人的理解掌握情况。记录病人的反应。告诉病人术后应避免接触或接近强磁场,以免抑制起搏器发放电脉冲。教会病人自测脉搏,以在院外监澍起搏功能。

3.4护理诊断:舒适的改变,与手术疼痛有关。

3.4.1护理目标:使病人感到舒适。

3.4.2护理措施: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1~10级)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药。讲解术后应采取体位的重要性。保证安静的休息,术后平卧位休息24~48h,禁止右侧卧位。评估和记录疼痛的缓解。

3.5护理诊断:心输出量减少,与起搏器疗效不佳有关。

3.5.1护理目标:起搏器功能状态良好。

3.5.2护理措施

监护起搏心律,了解所安装起搏器的类型、功能及主要参数。每2~12h监测一次生命体征。评估和报告起搏故障、起搏失效和感知不良的情况。评估和报告充血性心衰的体征和症状。

评估和报告心律失常发生的增加、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导管移位、肌肉颤动、起搏器移位或导线脱位的情况。限制体力活动,如起搏功能良好,可逐渐增加体力活动。监测活动时的心律、心率。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0-102.

[2]叶丽花.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2):1316-1318.

[3]施秀英,李润萍.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2,9(9):70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