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盲童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激发盲童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学习

宋红林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8-047-03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在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照下,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公德期望的高素质人才,各国都对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这种改革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普通学校中,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模式。而在盲校课堂中,仍然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的习惯较差,仍旧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能够质疑问难的学生十分罕见。那么,如何激励这些盲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呢?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因此,学习动机作为内因的内驱力和作为外因的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盲生的动机是比较复杂的,可能有多种动机支配着盲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既要注意盲生动机种类和水平的不同,也要注意到不同动机的联系和转化。如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下面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就教于方家。

一、了解学生主体

1、学生的参与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生的参与兴趣是指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自始至终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在学习上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信心,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是认真、自觉、主动、顽强的心理状态。在实践中我发现盲生的学习参与态度主要有以下四种:1无兴趣;2无所谓兴趣;3有兴趣但不长久;4兴趣浓厚而稳定。

2、参与的质量

这是指盲童的学习参与态度经历一个由愿学到会学,由会学到乐学的发展和提升过程,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而且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既内驱力,学习上有创造精神。老师要在诱导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

3、参与的范围

这是指每个盲童都能动手、动脑、动口,大面积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做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外因的诱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是内因的内驱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应主动学习构建,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这也是内外因的结合。

故此,我认为在盲校课堂中教师除了会讲授外,更重要的是看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找到内外因的最佳切入点,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教师既要思考怎么教,又要琢磨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因而,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点拨、启发、设疑、解惑上,"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验证结果的合理性,举一反三形成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迈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欢乐。二者并不矛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充分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巨大潜力,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学好。

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创设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条件

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条件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动力。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热爱、尊重、信任每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从心理上激励盲童产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

为更好激励盲生参与学习,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本身就是主动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一上课先讲故事:猴王做了三块一样大的饼,分给小猴们吃,他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了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他说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二块,给猴3三块。那只猴子分得多呢?故事磁石般的吸引住了学生,引导他们不由自主的进入了问题境界。

所以说,激发兴趣,才可能诱发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另外,盲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缺陷,必然会有许多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克服障碍,勇于质疑问难,从而不断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参与程度,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2.设计适度的教学目标,指引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学生行为的变化,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指向,它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和调控的功能。

目标激励是在教学开始或教学某一阶段的开始,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便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资料显示,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完成同样的任务。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地有层次地确定准确、具体、全面适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层参与,共同提高目标,起到特定的诱因作用。

3.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代偿功能

根据盲童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方式,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功能补偿,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形成教学概念的思维过程中来。

如《分数意义》教学中理解分数意义这个环节,是按以下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

A.动手。盲童在触摸观察的基础上,再通过两次动手操作学具,亲自实践体验理解新知。第一次动手操作,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任意折,用折痕表示一个分数;第二次动手操作,用6面小红旗、4根小棒任意摆,表示一个分数。

B.动脑。每次动手操作后,都让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动脑思考自己学到了哪些分数知识,让小伙伴互助互进。

C.动口。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交流信息,动口表达,使感性材料理性化。

早在半世纪以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们有一定空闲的时间,干一点他们高兴的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盲生的"以耳代目,以手代目"的功能补偿,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去操作各种事物,以达到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

4.设计巧妙练习,维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盲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成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也能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根据实际变精讲多练为巧练精讲,变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为先练后讲、边练边讲,讲求实效,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帮助、鼓励不同层次盲童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练习可用观察性练习、讨论性练习、一题多变、多解、多串、多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上"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一道多解的练习,某工程队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共要几天?

经过学生思考解答(出现不同方法),然后经过老师进一步归纳,学生得出最佳解答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设计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但可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参与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满足了一些同学的心理需求。

5.激励成功,使之成为再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与要求,为学生创造多方面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努力,不断发现新的"自我",心理上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欢乐,这种学习的成功感是产生兴趣和再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课堂上,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与氛围。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对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赞扬,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盲童。

在课下,鼓励学生预习、复习,组织互助小组,小伙伴之间互相合作,为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自学课外知识,丰富感性认识,以便更加自如参与课上学习活动,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总之,只有我们重视激励盲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意向,才能放手让他们质疑问难,独立思考。作为老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者,是期待点燃的"火把",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用自身的力量和兴趣、去建构知识,寻求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编辑委员会主任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2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3.罗明《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