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电结肠镜治疗与随访

/ 1

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电结肠镜治疗与随访

赵彦芳

赵彦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164-02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一种肠道良性腺瘤,以中老年人常见,我院报告98例腺性息肉讨论其临床特点及电切后随访情况。

1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1208例中检查腺瘤性息肉98例,检查率为8.1%,每次检查均详细记录息肉的大小、形态特征、位置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论息肉大小均送病理检查。组织学诊断标准按国内外广泛采用的morson组织学分类进行。并在息肉摘除3月~半年复查电子结肠镜。

2结果

2.1临床病理特点腺瘤性息肉患者男性60例,女性38例。年龄27—83岁,平均55岁。其中50岁以下14例,50~60岁40例,60岁以上44例。分布直肠者8例,分布在乙状结肠、降结肠或横结肠者78例,分布在升结肠,回音部12例。息肉总数148颗,直径0.5cm以上有68颗,占46%,0.5—1.0cm60颗,占41%,>1.0cm20颗。无蒂息肉95颗,亚蒂息肉21颗,有蒂息肉32颗。病理检查发现4例腺瘤性息肉恶变。电子结肠镜检查还发现其中51例腺瘤性息肉患者同时患有大肠腺瘤,腺瘤性息合并腺瘤者达52%。

2.2电子结肠镜下治疗与随访98例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大部分息肉行电子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其中71例患者在息肉摘除后3月—半年左右行电子结肠镜复查,随访率72.4%。随访中有32人发现新息肉,再检查率33%。

3讨论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当腺上皮细胞更新平衡失调,腺上皮出现异型性,即构成腺瘤[1]。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前变期病变,随着年龄增长(50岁以上)癌变易发生,且部分患者再生新的腺瘤性息肉,因此对50岁以上者应将腺瘤性息肉电切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结肠镜,结肠镜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以免发生癌变。

参考文献

[1]李益飞,陆重华主编.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