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针灸的禁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试述针灸的禁忌

倪孝渊廖军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石狮市医院;福建福州;350100

2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福州;350100

[摘要]:目的:对历代医家有关针灸的禁忌的观点进行探讨、总结。方法:选取各时期针灸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要方》、《针灸大成》等进行研读,对于其中有关针灸禁忌的观点进行探讨,并结合现代医药的发展摒弃错误的观点,掌握正确的禁忌要求。结果:古人所总结的针灸禁忌对于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性的意义,但限于当时时代发展的限制,有许多观点在现在证明是错误的。结论:掌握正确的针灸禁忌对于现代临床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用辩证的态度去研读古人对针灸禁忌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针灸禁忌,指导临床进行正确的治疗。

[关键词]:针灸禁忌;针刺;灸疗

针灸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它采用内病外治的方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辅以一定的操作手法,使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与药物治疗一样存在一定的禁忌,只有掌握禁忌,采用正确的操作方式才能真正的有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达到治愈的目的。历代医家对此各有所述,《黄帝内经》是对针灸禁忌进行阐述的最早的著作,对针灸禁忌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基本完成,后代医家又对这一体系进行了丰富,《千金要方》、《针灸大成》等均结合自己的时代特点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阐述。这些贡献对于现代针灸的发展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让临床代付避免许多意外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

1针刺的禁忌

1.1部位禁忌

1.1.1脏腑针刺禁忌

脏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若刺伤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短时间内死亡。位于胸部隔盲以上的心肺二脏更是针刺时应十分注意的部位,误刺肺脏会导致气胸,误刺心脏则会直接引起死亡。《内经》中也着重强调“不得刺伤体内脏腑,伤之每成死症”。《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心中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睥十日死,其动为吞。”明确提出内脏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误刺会引起严重后果。《针灸大成》中则指出“刺中五脏胆皆死,......脊间中髓讴楼形”。《灵枢?本神第八》对针刺不能伤及脏腑的原因做出了解释,曰:“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由此可见针刺时必须避开五脏。

1.1.2血管针刺禁忌

大血管是人体血液循行的主要通道,其内血液丰富,误刺容易造成出血不止,威胁生命安全。而且重要脏器周围也会有丰富的血供为其提供营养,维持正常工作,若刺伤这些血管会影响脏器的正常功能。即使是一些小血管受损伤也会导致局部的淤血内阻形成血肿。由此可见血管也是针刺应禁忌的部位。《素问?禁刺论》中指出:”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流脉,不幸为盲。”《千金要方》[2]也明确指出“凡是刺腧穴涉及大血管者,均认为应该慎刺、浅刺、刺不出血,或明令禁刺,以为严训。”各大医家在对前人学术经验吸收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认识针刺到血管的严重后果,因而将血管作为针刺的禁忌部位之一。

1.1.3腧穴针刺禁忌

《内经》最先对针刺禁忌的穴位做了记录,《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中提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灵枢?小针解第三》曰:“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可见针刺取穴对保障患者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禁忌处取穴不仅增加并发症,严重还会危及生命。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三阳络、五里、承筋、乳中、伏兔、鸠尾等穴均禁刺。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则在参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太平圣惠方》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整理出临床应注意的针灸禁忌穴,包括脑户、水分、神阙、五里、承筋、三阳络、膻中、云门、气冲、巨骨、督俞共11个,从而使后人在针灸治疗时能注意避免这些穴位,提高针灸施术的安全性,防止了针灸意外的发生。窦汉卿也在《标幽赋》中对禁刺穴位做了阐释,指出:“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3]。但随着时代及医学的发展,其中有些穴位被证实是可以进行针刺的,只不过是在针刺时要注意对针具的选择以及进针的深浅等,否则还是会造成危险。比如石门穴,在古籍中女子是禁不可刺的,但在今天除了妊娠期、经期妇女,刺石门穴一般是无害的;鸠尾穴在今天看来,只要针刺时小心谨慎还是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

1.2时间禁忌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因而依据四时节气治疗成为中医治疗的一大特点,针灸的治疗也不能例外,针刺也应顺应天时,配合阴阳的缺损治疗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之说。《标幽赋》中也特别指出:”人生于天地之间,与自然密切相关,针刺要讲究四时气候、季节、日月的变化,非时勿刺。在大寒、大热、大风、阴晦之天气及一月之晦、朔、弦、望日,不可针刺或者不可施不适宜的针刺补泻手法。”

1.3生理禁忌

大醉、大怒、大劳、饱食、大饥、大渴、大惊,妇女经期、孕期以及病情危重期均为生理上不正常的时期,此时易出现气血营卫失调或病情与脉象不符,禁刺。《素问?刺禁论》中有云:“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灵枢?终始》中则进一步阐释了若在这种状态下进行针刺就会导致“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处于妊娠期的妇女若针刺不当就会导致流产等的发生,正如王叔和在《脉经》中所言:“怀娠者,不可灸刺其经,必堕胎”。病情危重者易出现病情与脉象不符,此时若盲目进针甚至会加重病情,因而对于病重者《针灸大成》中注说:“此言有笃危之疾,必观其形色,更察其脉,若相反者,莫与用针”。

2灸法禁忌

2.1热证禁灸

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热证禁灸的理论做了最早的阐释,提出体质为阴虚内热者忌用艾灸,恐艾火伤津液,至阴血更伤,加重病情。其中针对热证、表证、阴虚证等易导致火逆证的病情,进行了病因、病机及变证的分析,并告诫后世医家“慎不可灸”,成为后世“热证禁灸”观点的重要理论依据,对现在的针灸临床工作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4]。其中提出的“微微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正是对这一观点的阐释。

2.2腧穴禁灸

对于临近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的穴位,如白环俞、泉腋、鸠尾等禁灸,操作不当容易造成自身组织的损伤,正如《针灸资生经?第一?面第二行左右十穴》言:“攒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员柱。在两眉头少陷宛宛中,不宜灸”[5]。人体肌肉浅薄处禁灸。由于在面部进行灸疗容易对颜面皮肤造成损伤,留下疤痕,影响美观,因而《千金要方》将颜面的腧穴列入禁灸的范围,主要有头维、下关、囟门、脑户、风府、人迎、承泣、脉、承光9穴。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将禁灸穴共归纳为22穴,包括天府、经渠、迎香、承泣、头维、乳中、人迎、阴市、颧、承光、地五会、耳门、丝竹空、渊腋、(膝)阳关、天柱、脊中、中枢、哑门、风府、脑户、素[6]。

2.3刺激量的禁忌

由于不同的腧穴所处身体结构的不同,因而所需的刺激量有所不同,对于肌肉浅薄处施以较大的刺激则会太过,对于肌肉较厚处施以小量的刺激则不足,都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正如《针灸大成》所言:皮肉单薄或附近有重要器官的穴位,灸不可过多;皮肉丰厚之处,灸不可过少。少商、承浆、脊中、少冲、涌泉、鸠尾、巨阙等穴,“灸之过多,则致伤矣”。而章门、膏肓、中脘、足三里、曲池等穴,则“灸不可不及”,“而灸之愈多,则愈善矣”[7]。

3讨论

针灸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掌握禁忌,规范操作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救治患者。古人积累的针灸禁忌经验是我们的一大财富,但由于当时时代条件以及医疗水平的限制,有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并不是完全适用的,许多禁忌部位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是可以进行针灸治疗的,就如2007年出版的《针灸学》就将许多禁忌部位解禁,明言“一般穴位皆可用灸法”,只保留乳中、睛明、攒竹等3个禁灸穴。如此针灸的适用范围就更加广泛,更有助于更好的发挥针灸的功效,造福人类。因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人关于针灸禁忌的经验,结合临床实际,更好的运用这一技术。

[参考文献]

[1]潘海华.针灸禁忌初探[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77-78.

[2]李万庆.《千金要方》针灸禁忌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5,50(4):42-43.

[3]张永臣.窦汉卿《标幽赋》针灸禁忌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5-6.

[4]程宾,董晓斌.《伤寒论》针灸禁忌探讨[J].中医学报,2011,26(158):794-795.

[5]张永臣,张春晓.《针灸资生经》针灸禁忌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4):52-53.

[6]林海波,刘密,刘金芝,常小荣.对《神灸经纶》禁灸穴的归纳与认识[J].国医论坛,2012,27(6):18-20.

[7]刘耀岽.《针灸大成》艾灸禁忌浅析[J].江苏中医药,2010,4(4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