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随文生,意蕴语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情随文生,意蕴语文

李嘉音

李嘉音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霞石善祥学校

摘要:本文将从巧设情境,激发感情;走进文本,以情导情;实践语文,丰富情感三大方面来论述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重要联系,接着,学生透过文本获得的情感体验投射到个人的生活中,进而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丰富自身情感,陶冶情操。

关键词:语文情境文本情感体验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陷入一个思维的误区,认为语文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去理解文段,感悟文意,并学习各种分析、解读语文的技巧,使一个完整的文段分崩离析,把作者的情感弄得支离破碎,丢失了语文的韵味。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激励学生的什么?唤醒学生什么?鼓舞学生什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就是激励学生走进文本,利用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感知,鼓舞学生融入生活的情感体验,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心灵的对话,充分发挥语文的韵味。

一、巧设情境,激发感情

"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情感,犹如鱼之离不开水,缺水则死,语文亦然,离开了情感教育的语文如一滩死水,点燃不起任何生命。

古人亦有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是作者深厚情感体验的浓缩精华。"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对"生命生命"发出深切呼唤的杏林子;"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许地山用花生的品质践行自己光辉的一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返了。"快乐的童年离去了,留下淡淡的愁绪凝结在林海音的笔墨间……

情随文生,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文本的情语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如在教学梁晓声的《母亲》一课中,为了更快地调动起学生的潜在情感,使之与课文作者梁晓声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播放了一首学生所不熟悉,甚至没有听过的歌曲《母亲》。对于学生来说,赞美母亲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这首歌并不能立刻引起学生内心情绪的起伏。相反的,阎维文的《母亲》,朴实的歌词唱进了学生们的心,"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歌曲播放完,教室里,是一片的沉默。我知道,这时候无声的语言更能够牵动学生的情感,更能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学生是在倾听,但听的不是刚刚萦绕耳边的歌曲,他们是用心灵去倾听是母亲的情,母亲的爱;学生沉默着,但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歌曲引起的记忆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翻天倒海。

一首歌,一幅图,甚至是教师一、两句煽动情感的话,都能够把学生引入文本,在文本中畅游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巧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语文分析课中逃离,投入语文的情感体验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走进文本,以情导情

文字代表的仅仅是一种符号,让人与人之间进行正常沟通的辅助工具。但是,我们的作家让文字有了色彩,有了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那是--语言文字。在巧设的情境中,走进文本,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般获得情感体验。

语文的教材是充满情感的语言作品。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能够切实地从文本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蕴含的意境中,让学生不知不觉走入"角色",领悟文中情,透过文本与作家进行情感的沟通。

如我在教学《用心灵去倾听》一文中,当学生读到"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时,学生能够从单纯的文字中读出那种淡淡的忧伤,但是又存着无限的幸福与希望。因为学生能够透过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家里喜爱的"小东西"离开时的悲伤,但是悲伤的同时又被苏珊乐观的语言、幸福的幻想给抚平了伤痛。我班一名学生深有体会:"我真羡慕汤米,有苏珊这样一位无时无刻关爱着自己的小精灵,我也希望在我受伤时有人关心,在我寂寞时有人陪伴,在我……其实,我只希望爸爸妈妈多看看我……"说完,她哽咽起来。正当我打算安慰她时,一只小手轻轻地搭上她的肩膀。

感人心者,莫大于情,一个简单、纯朴的动作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它是无声的语言。从这轻轻"搭",我知道,我这节课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蕴含在里面了,无论是渴望父母关注而哭泣的学生,还是用简单的安抚表示关心的学生,甚至是坐在教室的每一名学生,他们都明白了--那就是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然后用爱去抚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创伤。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习语文,就要走进文本,品读文字,那我们就要穿透文字的皮肤,钻进文字的皮下组织中去,渗透到作家的血肉中去,倘佯在情感的骨髓中汲取与之相互交融的心灵体验。而正因为学生的"入文"、"入情",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神游于文本之内,理解、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文本之情,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文、神相融之境界。

三、实践语文,丰富情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课堂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并不能止步于课堂,它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贯穿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阅历,陶冶情趣。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我班的一名学生直接躺在草地上。那是一节体育课,周围都是闹哄哄的一片,只有他,一个安静的"异类"。我认为不应该打扰他,但是,强大的好奇心使我走向他。阳光打在他的身上,投下细碎的阴影,我感觉他正在进行某种深刻的尝试。

"老师,你知道吗?"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睁开的眼睛,我选择静静地听他说,"你的语文课总能使我萌生了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我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草地上,仿佛自己就是一个盲人,在用心地感受大自然。原来我们的心是如此的细腻,就在一瞬间,我感觉我的身体好像长出了许多触角,它们不断地向四周延伸,我好像感觉生命就在我的身边绽放……蝴蝶在安静的心中划下的那条美丽的弧线,我想,我感受到了……"

学生感受到了什么呢?是生命的希望,是生活的意义,还是人生的真谛?但是,无论学生感受到了什么,那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情感体验,那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不是文本,因为,他已经站在文本之上去用心感受生活,不是《爬山虎的脚》中那个认真观察的叶圣陶,不是《触摸春天》中那个用心感受生命权利的盲女孩安静,也不是《山中访友》中与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李汉荣,而是学生本人,那是属于他的,单单属于他的独特感受!

所有深刻的体验,都必须走出文本,走出局限我们思维的教材,把获得的情感体验投射到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才能获取真实的、自我的情感体验,而这恰恰就是语文的意蕴所在。"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虽然是同一个文本,但是不同的人去读就有不同的体验,他们所获得的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我们都要走进生活中体会,再把我们新生成的情感体验化作语言文字,用于记载,回归语文。善于记录生活的点滴,丰富我们的感情世界,让语文的学习回归自然,融入生活。

语文课堂,并不是单一地解读文本,它是对生活的"品悟";它更是对人类情感体验的深化。语文课堂,是一种诗意的栖息,生随文动,情随文生,情随笔溢,意蕴语文。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课程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