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 2

新生儿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徐世洁

徐世洁(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385-02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我院新生儿科是一个封闭式管理的特殊区域,是医院对患病新生儿进行救治的主要场所。随着患方维权意识地不断增强,新生儿科护士从事的工作环境、风险、压力、室内特有设备及物品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具有传染性的粘附在患儿皮肤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刻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因此,根据新生儿科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危害因素,实施有力的防护措施十分重要。现报道如下。

1职业危害因素

1.1心理危害因素新生儿科护士长期面对不能言语的患儿,未能进行语言沟通,易产生抑郁情绪。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处理抢救一些危重患者,加班加点。长期封闭的工作环境,与其它科室同行缺乏较多的沟通机会,造成压抑、情绪不稳定。工作性质是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长期以来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等。

1.2物理性因素室内存在着较多物理危害因子,如噪音、强光刺激、各类辐射,如呼吸机的电流声,患儿的哭闹声,新生儿暖箱、蓝光箱、微量泵、心电监护系统报警声音等。蓝光灯的强光对人的皮肤、眼睛都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新生儿病区内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常使用经济、方便、有效的紫外线消毒方法,但紫外线对人体的眼睛、皮肤都有刺激作用,其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人体有害,特别是对肺组织损伤严重[1]。室内摄片或护送患儿外出检查,护士接触射线的机会更多。据有关文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2]。

1.3化学因素新生儿科室内环境、仪器及物品均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如消佳静、84消毒液,空气中时刻弥漫着各种低浓度的挥发性物质,如乙醇类、碘伏、酸碱等,它们以气雾状或分子形式漂浮在空气中,引起皮肤、粘膜、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的损害[3]。

1.4生物因素护士给患儿注射、输液、抽血,常常单人操作,既要固定患儿体位,又要保证无菌操作,极易被锐利的针尖刺伤。急、危重症患儿急诊住院,护士在防护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就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儿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黏在患儿皮肤表面的胎脂、羊水等,更是潜在职业暴露原,极易造成护士的潜在感染。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暴露,其中最常见的是HBV、HCV、HIV[4]。

2防护措施

2.1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新生儿科是个涉及多个专业高风险的科室,急症患儿多,病情变化快,没有家属陪护,工作繁琐。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合理调配护理人力,实行弹性排班,减轻护理劳动强度。应当劳逸结合,培养一些个人兴趣、爱好以缓解内心压力。

2.2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射线与光线的防护。接触透视或摄片时,必须穿戴好防护铅衣,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因为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畸。护理照光的患儿戴护目镜或防护眼罩。

2.2.2防噪声认识噪音对人体的危害。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停止使用的仪器及时关闭电源,调低使用仪器的报警音量。护理工作应做到人性化护理,提高技术操作水平,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而导致哭闹。提高护士观察能力,及时查找患儿哭闹的原因并积极处理,如饥饿引起的哭闹应及时哺喂;大小便后不适引起的哭闹须立即更换尿片;给患儿提供舒适的体位。

2.2.3改善空气环境,提高防污意识。增加室内空气流通设备,改善通风条件,如安装负压抽吸装置。合理安排紫外线照射消毒时间,消毒后及时通风使臭氧充分排出室外,每日开窗通风换气至少2次,保持空气新鲜。

2.3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设立专用处置室,为仪器终末消毒提供固定的处理场所,避免在病室内配制含氯消毒剂。护士在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帽子、口罩、手套、防护眼罩,配好的消毒液及时加盖,避免对眼睛、皮肤、呼吸道的损害。

2.4生物感染的预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护士应掌握更多关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结核等相关知识。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破损,如有破损用防水敷料加以保护或戴手套,避免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护士要高度警惕防止针刺伤,操作时携带专用处理容器。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相关知识培训以减少针刺伤和锐器伤,若不慎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少量血液,伤口用0.5%碘伏消毒,更换手套,同时向上级报告伤情,做出相应处理[5]。接触每一个患儿必须做到洗手。

总之,做好新生儿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不但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他人的健康。提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更好地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华明,易滨主编.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4.

[2]王英姿.浅谈手术室护士的损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现代医学卫生,2003,19(5):61.

[3]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718.

[4]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

[5]戴青梅.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