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浅谈河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胡宏杰侯景萍

胡宏杰侯景萍

(河南省固始县环保局河南信阳465200)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摘要: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推进,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更加迫切,农村环保工作亟需加强。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

近年来,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农村乡镇垃圾转运设施、推进农村规模化养殖、发展农用沼气、引导农民改厨改厕改圈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建设了一批循环农业试点和生态示范村,改善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目前仍有60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污染工业项目特别是重污染工业项目逐渐向农村转移,“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个别地方死灰复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由此造成新的污染日益突出。

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化肥、农药以及新的化学品用量居高不下,直接危及农产品安全;我省还是传统的畜牧大省,畜牧业尤其是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带来氨氮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增加,给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减排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比较普遍,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增多,畜禽粪污以及秸秆等处理率低,农村面源污染加剧。此外,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不尽完善、环境监管相对缺失、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普遍存在。目前,我省农村环境呈现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的局面,形势十分严峻。

二、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1.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长期的生活习惯,使农村环境长期得不到根本治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严重污染环境。而同时,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畜禽粪污以及秸秆等处理率低,加重了环境污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别强调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并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为解决城乡经济与环境矛盾,明确了方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发展的具体体现。

2、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约多达3亿吨的生活垃圾,而农村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场地,村民随意堆放,造成“垃圾围村”的景象,一遇大风,四处纷飞,其中还有工业垃圾甚至变质过期的药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严重破坏土壤和自然景观,影响农业生产,并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农村环境好坏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文明形象的树立,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有效手段,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3.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护环境,营造一个宜居的地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而环境保护则已成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国政府都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通过治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措施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着力推行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得到明显缓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结合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优先解决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及重金属等指标超标问题。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坚决依法取缔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消灭保护区内固体废物等污染隐患。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根据取水点位置、供水量、取水方式不同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2.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加快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和移民新村、迁村并点的中心村、规模较大的村庄要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无(微)动力处理设施、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以县(市、区)为单位,建设县(市)垃圾处理场、乡镇垃圾处理场(中转站)、村庄垃圾中转场、垃圾场(站)等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边远村庄可根据地形特征,采取填埋、堆肥等方式,就地处理垃圾。对塑料袋、农膜、农药瓶、废电池、废日光灯管等有害垃圾,县(市、区)、乡镇要定期收集处理。

3.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各地应依据当地环境容量,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鼓励建设养殖小区,引导养殖业适度规模化集中发展。坚持综合利用的原则,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高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从事网箱、围栏养殖,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禁止向湖泊、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4.严格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结合村镇建设规划,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快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加大对皮革、造纸、肉制品、淀粉加工、酿造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

5.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污染防治。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肥和缓释、控释化肥等技术,切实提高化肥、农药、水的利用效率。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

6.积极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坚持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旅游、林业等资源开发活动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管理,努力遏制人为生态破坏。加强村庄、庭院绿化和农田林网、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抓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提高水生态功能,保持农村地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毛林芳、窦建辉:《浅谈我国垃圾污染治理与对策的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下旬刊.

[2]郑好、梁成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北方园艺》2010年19期.

[3]《河南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