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引导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护理程序引导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比较

何娴足廖有玉

何娴足廖有玉(广东翁源县人民医院广东韶关5126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308-02

【摘要】目的探讨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将44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工作随机分为护理程序引导组(A组,n=22)和常规护理模式组(B组,n=22)。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所用时间、休克改善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率。结果手术前准备A组所需时间(30.2±11.6)min,B组为(57.4±15.7);治疗前、后A组MAP上升较B组明显;A组无不良时间发生,B组不良时间发生率为18.2%;满意率:A组为100%,B组为77.3%。各项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护理程序引导下的护理模式,可以赢取病人的抢救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满意率。

【关键词】护理程序引导失血性休克抢救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traumaticshock,HTS)由于创伤范围广、失血多、器官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能否及时识别早期征象并采取积极的对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及时、正确的护理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护理工作采用在护理程序引导下进行,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0月共收治因车祸或高空坠落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15~67岁。损伤部位:胸部损伤8例,腹部损伤24例,胸腹联合伤3例,合并骨折9例。其中开放性损伤19例,闭合性损伤25例。休克程度分级:轻度7例,中度32例,重度5例。将患者抢救护理工作随机分为护理程序引导组(A组,n=22)和常规护理模式组(B组,n=2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休克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所用时间、休克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在用物准备、标准预防、抢救有序方面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备皮、备血、导尿、通知手术室等)和满意率。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抢救及护理方法

B组抢救护理工作按常规护理模式进行。A组抢救护理工作采用护理程序引导下进行:

2.1制定抢救护理流程,使抢救工作程序化抢救流程:病人入病区→将患者平卧检查床→保暖→吸氧→监测生命征→迅速开通静脉通道→抽血检验,交叉配血→配合行腹穿等诊断性穿刺术→更换手术衣→备皮→留置导尿管→送入手术室。此抢救流程纳入护理业务学习和专科急救培训内容,反复演练,要求每位护士抢救时镇定自如,动作敏捷,有条不紊,各项操作力求稳、准、精确。

2.2全面评估病情,迅速进入护理程序创伤患者常伴有复合伤,应采用一看(看神志、面色)二摸(脉搏、体温)三测(血压)四询问(问简要病史)的综合方法进行全面、快速、简捷判断伤情。立即给予4~6L/min氧气吸入,以改善缺氧状态,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口、咽分泌物和呕吐物误吸气管;去枕平卧,头和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维持呼吸、循环功能恢复和脑灌注[2]。

2.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一项非常重要措施[3]。护士应争分夺秒,选择2~3条易固定,较直,粗大的静脉,使用密闭式Y型浅静脉留置针(18~20﹟)穿刺置管,建立静脉通道。休克严重,血管塌陷而不易穿刺者,避免反复穿刺耽误抢救时机,因及时请麻醉科医师行中心静脉置管术。静脉穿刺成功后先连接抽血针头,予抽血急送化验:血常规、血型、凝血4项、肝肾功能等检查。根据休克指数(脉率&pide;收缩压,其正常值为0.5)进行指导扩容,扩容做到早、快、足,液体首选平衡液,后输入全血或代血浆,二者量比2∶1~3∶1。同时因注意预防由于过多、过快输液引起的急性肺水肿。遵医嘱给予准确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以加强心肌收缩力,升高血压。休克常伴有不同程度酸中毒,视病情选择5%碳酸氢钠或11.2%的乳酸钠碱性溶液。

2.4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的变化,同时注意皮肤的色泽、温度及湿度、周围静脉及甲床血管的充盈程度以判断病情。常规留置导尿管,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尿量,并记录每小时尿量,如每小时尿量<20ml,说明肾脏血液灌流量不足,提示有休克。经治疗后每小时尿量恢复至30ml时,为休克缓解的一个重要指标。休克患者末梢循环障碍,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低体温是创伤患者发生凝血的重要因素之一[4]。所以患者必须注意加强保暖:采用增加被、衣物保温、低温电热毯复温,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避免室内温度太高增加机体组织的代谢率;输注35℃~42℃温液体。休克患者不可用暖水袋进行保温,因热水袋通过物理传递温度进行体表加温,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体表血管床容量,影响机体代偿性调节作用,使重要器官的血供减少,不利于抗休克治疗,且易导致烫伤。因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都需要行急诊手术治疗,以赢得抢救时间。因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更衣并通知手术时。

2.5心理干预创伤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毫无心理准备,易出现恐惧,悲观心理,担心预后等心理改变。创伤早期心理干预直接关系到伤者的治疗及预后,尤其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急救护理中。然而,在急救过程中不允许医护与伤者有更多的语言交流。因此,病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安静舒适、宽敞明亮,使患者感到充满生机,转移不良的心理反应;医护人员从容、稳重的姿态、娴熟的技术处理患者,给患者予信任与安全;医护人员关切的、鼓励的目光,恰当的抚摸、握手等非语言交流的运用,使患者感受关爱和重视,增强救治信心。

3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手术前准备所用时间:A组为和(30.2±11.6)min,B组为(57.4±15.7)min,A组时间明显比B组短,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休克改善情况:A组MAP上升较B组明显,P<0.05;A组无不良时间发生,B组不良时间发生率为18.2%,分别为导尿、备皮、备血、通知手术室各1例,经比较P<0.05;满意率:A组95.5%,B组为77.3%,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个观察指标(x±s)

注*与B组比较,P<0.05

4讨论

创伤性休克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可危及患者生命。伤后分钟至数小时内为第2高峰,也是抢救的“黄金时机”,护理的配合是保证抢救成功的根本条件之一[5]。本文A组患者在护理程序指引下,将护理流程程序化,护理人员分工明确,反应敏捷,操作技术稳、准、精确,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使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明显缩短,为抢救赢得了时间,杜绝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减少了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黄艺仪,张美芬,李欣.现代急诊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7.

[2]程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与监护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08,7(5):50-51.

[3]史爱珍,姜梅,王芝.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02.

[4]陈梅娇,李广南,陈惠兰.60例宫外孕输卵管妊娠破裂的急救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64.

[5]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