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人员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医学检验人员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岳锡宏

岳锡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研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214-02

【摘要】目的调查与分析医学检验人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对医学检验专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为该群体身心健康和身心疾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医学上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综合性医院的医学检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检验人员的调查数据与全国常模比较,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除躯体化因子男性相对女性显著提高外,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性差。

【关键词】医学检验人员身心健康症状自评量表调查

对不同职业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国内已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但选择医学检验人员这一特定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问题的调查并不多见。医学检验人员是医院进行诊疗疾病、检查健康的重要工作者,是测定血液、筛选血液、进行流行病普查、预防和控制的主要人员。医学检验人员要经常与待检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接触;还要进行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对自身健康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并且,医学检验工作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工作人员所处的环境、工作的性质及社会对医学检验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均需要医学检验人员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操作技能、较强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这些均作为压力源,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医学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分别来自于广东省(以东莞市为主)各级综合性医院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各级人员356名,男性162名,女性194名,年龄25-55岁为调查对象。

1.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法到医院进行抽样调查。统一指导语,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答卷。该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个项目,分为9个症状因子和总均分,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每个项按1~5分评分,>3表示有明显的心理症状。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发放问卷370份,收回合格问卷356份,有效率96.2%。在356人中,男性162名,女性194名,年龄19-55。年龄最大55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29.5岁。工作时间不等,最长工作31年,最短工作9个月。

2.1医学检验人员与常模的SCL-90评分比较,医学检验人员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都低于常模,差异显著(P<0.05)。说明,医学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相比较好。

2.2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单从某一方面来看,以因子分≥2为阳性症状的检出标准,各症状因子的检出率分别为躯体化7.7%、强迫6.5%、人际关系敏感3.7%、抑郁2.8%、焦虑7.2%、敌对4%、恐怖1.8%、偏执2.8%、精神病性1.4%、其他6%。特别是躯体化、强迫、焦虑因子分检出率高出常模许多。

3讨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医学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医学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相比较好。但是,单从某一方面来看该群体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因子分检出率高出常模许多。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首先与检验人员这一特殊职业有很大关系,医学检验工作涉及多种学科,要求医学检验人员对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要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对工作的注意力、责任心及个人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医学检验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与患者的待检标本—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接触,他们有被感染的危险性。其次,与检验人员特殊的工作环境有很大关系。检验人员工作的实验室阳光较少、通风不良、化学试验用品多、面对多种细菌病毒分泌物排泄物、工作繁忙、责任心大导致心理压力过重,使劣性情绪增加。

男性的躯体化因子相对女性显著提高,说明男性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身体的耐受力不如女性有关。而女性的恐怖因子、焦虑和偏执因子得分却明显高于男性。说明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男性较差。在面对特殊职业和工作的压力等,承受能力比较低。可能与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及男女性格差异有关。女性在工作岗位上除了承担和男性一样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外,还肩负着照顾家庭、老人、孩子之重担,付出较多的精力和体力。

参考文献

[1]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

[2]陈素坤.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

[3]谭旭明,饶小英,邱跃华.医学检验人员职业疲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53-2054.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