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死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3

哥特式死亡

陈芳

(上海大学,上海宝山200444)

摘要:“哥特”(Gothic)一词最初源于哥特人。中世纪初期用以形容一切野蛮、陈旧和丑恶的东西,12世纪以后,处于基督教世界中的哥特式艺术熔铸了浓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不可抹去的印记。哥特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超自然、恐怖、颓废、古堡、黑夜、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带着这些元素,哥特与死亡无法割离。哥特式死亡也作为一种哥特式艺术透过哥特式建筑、绘画和音乐得以展现,同时哥特式死亡也映证着哥特超脱世俗的华丽风格。

关键词:哥特;哥特式艺术;哥特式死亡

提及哥特式死亡,映入脑海的也许会是一座阴森森的哥特式古堡建筑,尖耸入凄惨黑夜,十字架上面停留着几只乌鸦,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颤栗的叫声,如果了解的更多也许会想到吸血鬼苍白的脸,黑色的袍子,留着鲜血的唇,更加深入进而浮现暗黑色调的搭配,怪异复古的装饰品以及中世纪的繁琐复杂的华丽深色的宗教服饰……关于这些想象其实大多基于哥特文学作品。哥特文学的鼻祖之一的爱伦坡,在其作品中描述了大量的死亡,在他的笔下,惨白,坟墓,黑暗,地窖绘制成一幅华丽的死亡舞台,各种臆想狂的主角在神经错乱中奔向死亡。文学映照影像的诞生,欧美影视的恐怖元素大都来自于哥特式艺术。

哥特电影大约起源于20世纪初。90年代,哥特电影掀起高潮。强尼·戴普的《剪刀手爱德华》成为一部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这部影片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著名的哥特风格电影还有《断头谷》、《理发师陶德》、《夜访吸血鬼》、《惊情四百年》、《乌鸦》、《狼人》、《僵尸新娘》、《鬼妈妈》等等。

影视图像带领我们走出匮乏的想象的同时也禁锢了它,对于哥特式艺术没有亲眼欣赏体会过怕是很难理解,但目前本文对哥特式死亡探究只能首先对哥特有一个整体了解。

一、哥特式起源

哥特式艺术更重要体现在其建筑风格上,建筑风格遗留的历史痕迹无疑引人关注,这是历史学侧重点,但不得不说哥特更大的辉煌在于它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否研究历史,哥特,巴洛克这些名词早已通过艺术一直存在延续在中世纪后的每个世纪。

哥特,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是英语词Goth的音译,Gothic一词(意为“哥特式”)即源自该词,原指代哥特人。另有一说称Gothic源于德语Gotik,词源是Gott音译“哥特”(意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哥特式教堂高耸似要插入云端的的形式了,平时所说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为"形式上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特式。

哥特式艺术这一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在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背景之下产生。

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意为“野蛮”。“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

(一)哥特式建筑

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许色当时法国的强大和对教宗的控制,使得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

起初式哥特式雕刻附属于建筑,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14—15世纪哥特式绘画达到巅峰。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敏斯特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了解哥特式建筑,将它同罗马式比较来看似乎更能体现其特点。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使人置身于一个“非人间”的境界,充满神秘感。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说法: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式建筑是天堂里的神宫。

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加上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产生一种火焰式的冲力,仿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这种视觉效果无与伦比。

(二)窗画与雕塑

美丽绚烂彩色玻璃窗画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仿佛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窗画就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玻璃画能依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还增添了天国的神幻感,以及装饰美感。望着周身发光的圣母玛利亚,信徒的膜拜一定会更加虔诚吧。

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哥特式雕塑,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如此,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

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三)巴洛克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由于巴洛克的兴起是在16世纪,所以在此不过多探讨。

二、哥特风格

哥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哥特式着装并没有统一的制式设计,通常以深色为主,也有病态、情色的服装风格和类型。

传统的哥特风格有黑发、深色眼线、黑色指甲油和黑色服装,但不一定有穿洞。风格通常来自于伊丽莎白时代、维多利亚或中世纪时期,并常表达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意象,像是十字架或生命之符。

三、哥特式死亡

对于“哥特式死亡”的探究,总结之前的哥特各义,人类学意义上的哥特,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再者哥特还包含了三种意义,第一,十二世纪晚期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的建筑与绘画风格,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如文章前段所讲;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奇的冒险故事,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则成为小说这种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恐怖的、黑暗的、怪诞的、野蛮的,当然这种风格也只是一种批评术语。例如17、18世纪流行于英伦,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说;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早期的哥特式音乐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传统音乐极端蔑视。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如今更常见的近似哥特音乐的形式大概可以说是哥特摇滚,世人无法接受的夸张造型,不和谐音律,撕心裂肺的喊叫。

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哥特式将亲近死亡看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不可辜负的职责。在哥特式的诠释下,在世界呈现出的平静安宁的表象背后,是巨大的空虚,恐惧,未知。

通过这些,哥特式死亡处于一个阴暗空虚的环境之下就像是一个火山口,时时刻刻等待压抑的爆发。它宣告着哥特正视了人的黑暗面,只不过用较为悲观的角度来看这世界和社会的黑暗面。个人观点认为相对于某一段世俗来说“特立独行”的哥特是更高贵的存在。透过哥特式死亡看到哥特的主调是悲伤,还包括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血腥、黑暗、压抑等等,符合中世纪的历史轨迹。

18、19世纪的哥特文学造就了哥特式死亡的艺术感,死亡艺术成为渲染哥特艺术的一大途径,死亡画面被刻画地极其细致,有些甚至描绘地神迹般的令人匪夷所思。而如今某些影视迎合市场单纯追求血腥画面的刺激感,误导了观众,偏离了哥特的原始涵义,给人一种非正常死亡即哥特的错觉。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发展也是沿着与其相符的一个时代产生的。

本文资料及笔者的观点有限,对哥特与哥特式死亡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究,未来有新的想法将会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M],(奥)德沃夏克,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M],(美)H.P.洛夫克拉夫特,陈飞亚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

[3]哥特式建筑及其宗教文化内涵[J],赵克仁,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03期

[4]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J],余太星,学术探索,2006年06期

[5]乌尔姆敏斯特教堂(UlmMinster),位于德国乌尔姆市,公元813年,查理曼大帝建造,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度为世界第一

[6]哥特艺术:1140-1500年中世纪的视觉艺术,(德)罗尔夫·托曼,李佩宁译,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

[7]生命之符(符号:☥),又称安卡,是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的字母,代表词语ʿnḫ,解作生命。部份古埃及的神祇手持生命之符的圈,或两手各执生命之符,交叉双手放於胸前。拉丁文称此符作cruxansata,“有柄的十字”之意

[8]哥特人,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

[9]科隆大教堂(KölnerDom,全名HoheDomkircheSt.PeterundMaria),位于德国科隆,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始建于1248年,1880年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