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张韵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张韵401220

摘要:连锁经营的方式经过一百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中很多行业和领域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企业和行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开设了此课程。本文结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连锁经营;信息化;实践;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我国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企业对复合型、学习型、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具有迫切需求。

《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和基础性作用。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一方面应该强调学生对连锁经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应该培养学生从前瞻性角度分析和跟踪连锁经营的发展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度,培养学生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连锁经营管理原理》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经过老师们的积累使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学生对课程的实践认识不足,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对学习本课程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好,但在谈及到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这反映了学生们缺乏实践认识,在现实中连锁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运作,如何管理,学生们并不是很清楚。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缺少实践的训练和学习,虽然个别学生曾经利用节假日在连锁企业做过临时工作,但其学习到的知识以及积累的经验都相当有限。

二、实验条件受限,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偏低

笔者所在的学校历来重视实训设施建设,但是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涉及门店选址,商品促销、人员管理、信息管理、采购配送以及数据分析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门原理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有限的实训条件很难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的运行环境,导致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偏低。

三、课程标准和教学信息化不够,评价体系单一

当前,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着学科体系教育的阴影,“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对企业的实际运行规则了解不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毕业时动手能力不足、职业素养欠缺,求职时不能真正了解自我,以致“眼高手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对接产业需求,并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制定出适应企业的课程教学标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管采用了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仍然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课程评价依赖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指标,教学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考核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毕业生与企业对复合型、学习型、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加快课程教学体系的再设计已经刻不容缓。

在移动客户端普及的当今,年轻的学生们已表现出极强的利用线上碎片化时间学习这一特点。混合式教学可通过线上及线下的互动反馈实现学生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能够达到增强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成效、加强社会互动性的目标。并且遵循了“学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将技术、知识、方法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型和创新性。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性,教学过程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切实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此方式也可迁移到相关课程教学中。是课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课程改革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课程案例库建设。

在案例的选择中,一是要整合现有校外资源,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主,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及案例。二是案例要新,由于连锁企业的数据更新较快,每年的数据和排名都会出现变化。所以在案例选择时,要时刻注意连锁行业的发展态势,找出具有典型代表性较新的案例,以使案例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在案例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的连锁经营管理原理来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

二、深入调研,不断提高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程度

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回访、毕业生调查等形式,对省内外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更具企业实际市场调研工作开展流程和所需技能,再次修订课程标准,提高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对接以及课程评价与社会评价对接程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

三、积极探索适合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目前课程的评价模式在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方面还有欠缺,因此下一步必须积极进行探索与改革,不断改革与完善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评价模式,使之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结合、信息化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使得课程的评价模式能够满足信息化混合式教学的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考核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主,融入企业评价的考核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管理类以及其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专业中都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引入连锁企业经营模拟软件,减少传统教学的单调,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适时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