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在老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在老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肖立辉

肖立辉(苏州老年病医院215137)

[摘要】目的:对多排螺旋CT(MS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在老年肠梗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3例老年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给予CT横轴位扫描,并对兴趣区给予MPR处理,对MPR处理前和处理后的肠梗阻部位诊断率与病因诊断准确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MPR前和MPR后的诊断准确率对比(p>0.05);MPR前和MPR后的诊断信心对比(p<0.01);MPR前和MPR后的肠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对比(p<0.05)。结论:对老年肠梗阻患者给予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诊断,能够准确确定梗阻部位,提高梗阻诊断率。

[关键词】老年肠梗阻;多排螺旋CT横轴位;MPR技术;诊断[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49-02

肠梗阻是一种受到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正常运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在外科急腹症入院患者中约占20%[1]。由于老年患者的机体反应性较差,肠梗阻缺乏明显体征。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3例老年肠梗阻患者给予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3例老年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肠镜病理或者手术证实。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62.1±3.2)岁;8例患者有手术史;手术与肠镜病理证实:主要包括6例空肠,20例回肠,5例盲升肠,3例横结肠,4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

1.2方法术前使用GElightspeed16层MSCT扫描仪,首先取患者正中仰卧位,使其身体长轴和扫描机床互相平行,患者上肢抱头,放松下肢;进行扫描前,嘱咐患者屏气,进而减少呼吸动度给图像产生的影响;主要从膈顶到耻骨下缘水平进行连续性扫描,其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设置为300mA,层厚设置为5mm,螺距设置为1.376mm;获得原始图像后,在主机上按照间隔0.6mm、层厚1.2mm的规格重建图像,然后将其上传到GEAdvantageWorkstation4.3工作站,进行MRP图像处理,主要包括矢状位、冠状位以及斜位重建等工作。

1.3观察内容[2]安排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对工作站进行分析,可随意调整窗位、窗宽以及层厚。图像分析:主要对是否有肠梗阻进行判断,并确定肠梗阻部位,对梗阻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后,将结果和结肠镜病理结果或者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对MPR前、后肠梗阻部位与病因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其中,诊断梗阻部位主要将信心划分为无、可疑、可能、很可能以及肯定等级别,得分分别是0分、1分、2分、3分以及4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的诊断表现图1为回盲部梗阻,CT表现主要为空回肠扩张,且回盲部位管腔存在规则性或者不规则性的狭窄,且周围脂肪间隙较模糊;图2为炎症或者术后粘连,术区肠管呈分布性排列,走行扭曲,不具有规则性;图3为肠管狭窄,CT表现为管壁为均匀性增厚,边缘不清晰,周围脂肪间隙较模糊。

2.2MSCT肠梗阻部位准确诊断率和诊断信心对比将MSCT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肠镜结果进行对比,MPR前,肠梗阻部位准确诊断出34例,诊断准确率为79.1%;MPR后,肠梗阻部位准确诊断40例,诊断率为93.0%,MPR前和MPR后的诊断准确率对比(p>0.05);MPR前:诊断信心为(3.09±0.68)分,MPR后:诊断信心为(2.71±0.80)分,MPR前和MPR后的诊断信心对比(p<0.01)。

2.3MSCT肠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对比MPR前,肠梗阻病因准确诊断出32例,诊断准确率为74.4%;MPR后,肠梗阻部位准确诊断37例,诊断率为86.0%,MPR前和MPR后的肠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对比(p<0.05)。

3讨论目前,急性单纯性梗阻疾病死亡率为5~10%,如患者伴有绞窄性肠梗阻,那么其病死率较高。目3前,临床上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检查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等,或者给予实验室检查,肠梗阻疾病诊断准确率约为45%[3]。本组研究结果,MPR前和MPR后的诊断准确率对比(p>0.05);MPR前和MPR后的诊断信心对比(p<0.01);MPR前和MPR后的肠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对比(p<0.0。结果表明,MSCT对老年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近年来,MSCT层厚度越来越薄,对腹部进行扫描,约20s完成,且能够在一次屏气状态下采集数据,这样能够避免患者进行呼吸运动后给图像产生影响,且能够解决间断扫描导致发生的信息丢失情况,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另外,MSCT所采集到的数据是容积数据,在工作站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任意一个间隔以及任意一个方向,均能够重建图像,并将器官和病灶之间的X轴、Y轴以及Z轴方位的解剖结构细节清除显示出来,将梗阻点的具体位置、长径、周径以及和周围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明确显示出来,与横轴位图像相比,是其重要补充;此外,其还能够给肠梗阻的病因、部位以及诊断程度提供有力证据[4]。有研究表明[5],MRP技术不仅能够增强移行带诊断准确率,而且还能够增加诊断信心,但在不同的群体中,肠梗阻移行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存在较大差别,主要受到肠梗阻严重程度影响。

综上所述,采取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诊断老年肠梗阻患者,能够准确确定梗阻部位,并提高梗阻诊断率。

参考文献[1]胡云婷,金东虎.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诊断价值[J].医学综述,2014,20(11):2080-2082.[2]胡云婷,金东虎.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在老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3,53(32):47-49.[3]朱晓慧,施世军.多层螺旋CT在粪石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05):525-526.[4]高伟明,孙东立.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疝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河北医学,2014,01(07):1158-1160.[5]朱刚明,谭琦,邹玉林等.64层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07):7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