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衔接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无缝衔接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分析

马丽华

马丽华

(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山西大同037003)

【摘要】目的:探究将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流程进行无缝衔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2月由120院前急救经急诊抢救进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其中常规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120院前急救,到达我院后给予急诊抢救完成术前准备后进行急诊PCI治疗;优化组30例患者,通过拨打我院胸痛急救电话,我院120院前急救,采用优化院前急救与急诊抢救无缝衔接完成术前准备后进行急诊PCI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发病-FMC时间(发病到首次接触医疗服务时间)、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首次接触医疗服务到球囊扩张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发病-FMC时间(发病到首次接触医疗服务时间)、优化组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首次接触医疗服务到球囊扩张时间)均低于常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无缝衔接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流程可显著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的时间点,提高FMC-to-B时间的合格率,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

【关键词】无缝衔接;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的时间点;FMC-to-B时间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248-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可以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近几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院前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室速和室颤。因此120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的无缝衔接,从一定程度上既可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挽救患者生命,又可以争分夺秒挽救坏死心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2月由120院前急救到达我院急诊抢救,进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9例;年龄42~83岁;其中常规组30例,男性26例,女性4例,患者采用常规120院前急救,经急诊抢救完成术前准备后进行急诊PCI治疗;优化组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患者通过拨打我院胸痛急救电话,我院120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优化衔接完成术前准备后进行急诊PCI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120院前急救,包括吸氧、生命体征监测、十二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测、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到达我院后进入抢救室,立即通知医生,确认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扁鹊飞救”系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开启蓝牙腕带监控相关时间点,与此同时,绿色通道办理住院手续,通知心内科二线医生,口服“一包药”(拜阿司匹林300毫克、替格瑞洛180毫克),吸氧(吸氧流量4升/分),于左上肢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静脉采血查快速肌钙蛋白,做术前准备备皮,碘海醇过敏实验,同时心内科二线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通知导管团队到达导管室,最后由急诊科护士携带监护除颤仪和院内转运急救箱送至导管室,完成交接。优化组:患者通过拨打我院胸痛急救电话,由我院经胸痛急救流程专业培训的医生和护士完成院前急救,包括评估患者病情,高度怀疑患者由120护士先行完成十二导联心电图,确认ST段抬高者,给予远程挂号,使用扁鹊飞救系统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打开蓝牙腕带采集相关时间点,患者相关信息(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和心电监护图形)通过无线网络系统传送到我院急诊科和心内科二线医生手机,急诊科做好接诊该患者的准备,心内科医生获取信息后分析,电话通知急P团队到位。同时患者在120急救车上口服“一包药”(拜阿司匹林300毫克、替格瑞洛180毫克),吸氧(吸氧流量4升/分),于左上肢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转运途中向家属介绍该疾病相关知识,到达我院急诊抢救室时,急诊医生利用远程挂号已为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心内科二线医生已经到位,与患者家属谈话讨论治疗方案。抢救室护士为患者采血查快速肌钙蛋白和术前准备,完成碘海醇过敏实验,由急诊科护士携带监护除颤仪和院内转运急救箱送至导管室,完成交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发病-FMC时间(发病到首次接触医疗服务时间)、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首次接触医疗服务到球囊扩张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的合格率(FMC-to-B时间<2小时)和预后。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发病-FMC时间(发病到首次接触医疗服务时间)、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首次接触医疗服务到球囊扩张时间)比较

优化组的患者的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的患者的发病-FMC时间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的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加剧,坏死范围增加,可能导致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针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目标就是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迅速恢复重建冠脉血运,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国内外研究表明:发病后6h内重建冠脉血运患者的病死率可降至5%~6%,发病后1h内得到有效救治的患者,其病死率可下降至1.2%。美国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指南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应在到院后30min内即开始溶栓或90min内行直接PCI治疗,且指南推荐将直接PCI作为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首选策略(Ⅰ类),D-to-B时间(FMC-to-B时间)是评价急诊PCI的重要指标。因此,急诊PCI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尽可能缩短时间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细胞,提高患者生存率。指南推荐D-to-B时间在90分钟以内,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扩大,院前急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转运功能。将急诊急救向前延伸到院前急救,并与之无缝对接,会避免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我院优化组30例患者中有2例未达标,均是由于患者在急诊科抢救期间发生室颤。因此,对院前急救和急诊救护流程的优化改良、使之更适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需求迫在眉睫。优化急救流程可有效缩短患者急救平均时间,更快行PCI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急救流程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优化急救流程充分发挥了急救团队的优势。多科室按照制定的流程明确工作职责,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推进;合理排序、组合操作,确保了急救时间的最短化;规范路径与医师诊疗完全同步,使护士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综上所述,无缝衔接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可以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能更好地挽救生命,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17-18.

[2]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