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浅谈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影响

周旭君

乐山市犍为县水利电力技术推广中心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随着城市的建设,我国水资源量和水质受到破坏,阻碍了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落实。现在人们逐渐重视节能环保,并开始关注水资源的质和量。本文阐述了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和水质的影响,并结合实验数据,探讨几种保持水土的方法,有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林草技术措施等,希望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升其质量。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资源量;水质

引言:

水土保持一直是我国坚持的基本国策,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使用不合理的问题逐渐凸显,造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以此为背景,结合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和水质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区域中水资源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实现水质符合再循环标准,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结合以往有关调查研究可知,很多专家都将水土保持对水质的影响,分为广义评价、狭义评价、国民经济使用量评价。本文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实验,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上的评价分析,其公式为:Ws=(R+D)+EP+ESS+Ees。其中Ws指试验区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影响的量,单位为m3。R为实验区地表水源体积,单位为m3。D为实验区地下水量,单位为m3。EP为实验区植被覆盖层水流蒸发量,单位为m3。ESS为试验区地面截流蒸发量,单位为m3。

将实验地区划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块区域主要分析水土保持的过程和最终对水质的影响。试验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河的上、中、下游,是该省主要治理的区域。实验区中马边河全长192千米,全流域面积为3600平方千米,周边森林面积为12万公顷,该地区土壤破坏严重,余量丰沛,降雨量可达1100以上,植被覆盖率低,加上环境的影响,经常出现暴雨和大雨等,雨水集中,经常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因此最终判断,该试验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多年前就开始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对其中五分之一的土壤进行水土保持改进,增加植被覆盖量,经过对实验区中不同类型土地,如梯田、林地、草地和坝地,得出水土保持面积参数。并在试验过程中,使用我国2004年研发的WEP-L模型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实验区中,采取水土保持条件下,对水循环形式进行模拟,并与未进行水土保持的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得出水土保持参数。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进行水土保持和未进行水土保持,对于地下水资源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水土保持下,局部地区水资源损失严重,但是无效损失的水量大大减少,站在广义的角度上分析,对水资源量保护有一定效果。并且水土保持过程中,实验区水径流产生明显的变化。如整体水资源增加,特别是地表水可以实现有效的拦截,降雨等气候就能渗透到地下水循环系统中,进而令水资源不断增加。如种植植被、人工技术和工程施工等手段,都是提升水资源的方法。但是站在狭义的角度分析,试验区水资源却是在不断下降。经试验显示,梯田水土保持效果最差,在坝地中,人们利用截留手段,可以将大量的水量聚集在一起,进而增加地下渗流强度。

二、水土保持对水质的影响

水土保持对水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非点源污染源的控制上,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地下水循环进行模拟整合,得出影响地下水水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城市径流、水土流失和降水降尘等。其中水土流失造成的非点源污染,不但影响地下水资源量,还转变了污染源进入地下的方法等,对水质影响较大。此非点源污染产生的原因,不但和环境有关,还有人为因素,并且人为占很大的影响。例如,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时候,因为化肥、农药和污染水源的作用,不良物质进入土壤,在降雨的作用下,将污染物进行降解和挥发等,吸附在土壤表面。水土保持在此处使用生物手段、工程手段和农业方法等,拦截地表径流,其蓄水保土的作用,进而避免水土流失,降低土壤受侵蚀和移动的过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由此可知,水土保持的最大功效,就是截断非点源污染扩散的生态链,避免农药、化肥和重金属随降雨流入地下水生态系统中,污染地下水。结合实验数据发现,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有差异,这就出现水质受到污染种类的不同,人们使用各种水土保持的方法。表1为WEP-L模型对水资源保持影响的数据。

表1各种类型水土保持量的对比m3

三、水土保持的措施

经过上文分析,水土流失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如河流堵塞;对农田的破坏,水利工程质量下降;水资源质量和量下降,土壤不能正常蓄水。随着水土流失的加重,还会出现区域中土质结构的变化,生态环境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可能因为降雨等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危害,对人们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2]。现在我国采取的水土保持方法主要有: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技术和林草技术等。都可有效提升土壤质量,减少地表径流。

(一)农业技术

农业生产过程很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要想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影响,就还要采取农业技术措施,提升土壤中水分,减少流失,通过不断加强土壤的蓄水能力,提升肥力,进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升区域水资源量和水质。

(二)林草技术

该技术是现在水土保持中最常见的措施,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面积,经过上述实验数据得知,进行水土保持的过程中,增加植被面积,可以提升土壤蓄水能力和渗透能力,利用这种方法实现生态的平衡发展。另外,林草技术在此过程中的运用,属于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使用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等方法,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其稳定性,更好的实现水土保持目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升区域整体水量。

(三)工程技术

该技术的实施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手段是改变地形和土壤性质等,拦截移动的水土,进而提升土壤中的蓄水能力。另外,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和风等,创建绿色优良的生态系统,减少水土流失。工程技术中的运用,可以进行有效的施工,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如治坡工程、水利工程、治沟工程等,实现生态平衡。农业灌溉过程中进行施工建设,起到节水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同时,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并且利用净水技术改善水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使用。

(四)增强检测手段

一方面,做好水土流失中相关数据的监测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完善监测系统,令相关人员随时掌握水土流失情况,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及时上报并记录水土流失状况,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决策基础[3]。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站在法律的角度,处理水土流失的问题,对水土保持工作给予法律支撑。相关部门加强技术能力,提升监测结果的精准性,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并且做好预防工作,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水土保持的管理工作,结合区域情况,提前做好预防,防止各种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水资源是支撑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现在随着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水资源的流失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结合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和水质的影响做详细的介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生态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保护区域中水资源量和水质,进而实现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史芮嘉.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影响研究[J].科技风,2018(17):207.

[2]董小璐,董小瑨.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影响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4):31.

[3]孙洋,董仲源.水土保持对水质与水资源量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01):1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