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三禁”小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桂枝汤“三禁”小议

李桂萍

李桂萍

清徐县中医院(山西清徐030400)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4-110-02

历史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认为,论述桂枝汤禁忌有3条: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于是依次总结出桂枝汤禁忌证有三:一曰表实无汗者禁;二曰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曰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其中尤其强调了第16条无汗禁桂枝。如尤在泾渭:“仲景既祥桂枝之用,复申桂枝之禁,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麻黄之发汗不同。故中风发热脉浮子汗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则是太阳麻黄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不可与之······”

诸家对桂枝汤禁忌证的分析认为,桂枝汤禁用于里热素盛者较允当中肯。若云禁于无汗表实者未免欠妥。揣度仲景之原意,只是在表实深重时,应用本方有杯水车薪之虑,并非禁忌。桂枝汤的真正禁忌则是温热外感及燥热内盛的患者,为了证实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桂枝汤方药组成做以扼要分析:

桂枝汤是由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5味药组成。桂枝辛甘而温,辛可发散风寒,温可通运阳气,甘味于温散之中寓意缓和之义;芍药酸苦微寒,酸则收敛营阴,苦则泄其邪气,性寒则以监制诸药之温;生姜辛温,助桂枝以透表解肌;甘草甘平协芍药以化阴缓中;大枣味甘性缓,色赤入血,其伍姜草则培补中气以扶正,伍桂芍则和调营卫而祛邪。综观全方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滋阴和营之功,擅长“安内攘外,扶正祛邪”。临床若灵活加减,运用得当,其不仅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故后世称之为“群方之冠”。

对于《伤寒论》经过反复学习,细心领会,探求其精微,临证于实践,笔者认为桂枝汤禁用于表实无汗的说法是不妥的。这一点不仅从桂枝汤的组成原则及方义可以说明。尤其在桂枝汤的服法中所要求的预期目的足可以说明之。“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

覆令一时许,遍身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可见在服桂枝汤后,必须使遍身出汗,疾病方能痊愈。若不汗出,则病不愈。所以桂枝汤虽不比麻黄汤之发汗力大,但终究也是具有发汗的作用,相比之下,只不过发汗力微,且须助于啜热稀粥,使营卫调和后,汗出而疾愈。

临床二十余年来,对于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楚的风寒表证,余每每首选桂枝汤,多有一剂微汗而愈者,且较麻黄汤用之稳妥。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功能上都是发汗解表剂,只是在力量上有一缓一峻,一重一轻的不同。桂枝汤和中有补,以和为主。麻黄汤纯开不补,用于风寒表实深重而形体壮实之人。桂枝汤不但可以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可用于风寒表实证正气虚而邪气不衰者,高年体弱,婴幼妇人尤其适用。所以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的第一首选方。若将桂枝汤用于“无汗禁用”之例,则有违经旨。

桂枝汤可应用于无汗表实证,那么“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于之也”。又当如何理解?本条所述之脉证,是指麻黄汤而言,义在于强调麻黄汤与桂枝汤的不同用法。前已述及,至于可用与否,应根据具体情况,若一见脉浮紧,不汗出就断然不可用桂枝汤,而不考虑具体辩证,未免失之太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阳热被寒邪所束,也可见到脉紧,发热不汗出,如暑湿兼寒(张景岳称为之为阴暑),凉燥(《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拯华医案),其病机正如内经所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身热,齿干以烦冤······”。有人认为:本条单指阳热内盛而言,其理由是只言脉浮紧,身热无汗出,而未言及“恶寒”。若沿用桂支汤,则无异于抱薪救火,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也”。也有医家主张因地、因时、因人治疗,如朱肱所说:“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初春可行,自春末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朱氏对这一加减,突破墨守经方的局面,对温病治疗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17条所谓酒客不得用桂枝,原意仍在于“热”字。因经常饮酒之人,阳热内盛,所以应用桂枝汤应审慎,但桂枝汤对于酒客并非绝对禁忌。曾治一王姓患者,年四十挂零,自小习医,略懂医理,不慎外感风寒,发热中,恶寒轻,微有汗出,邀余诊治。望其神清面红蔷蔷恶寒,口不渴,动则汗出,诊其脉紧促。拟以桂枝汤予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二帖,每帖水煎两次,混合一起约500毫升,顿服)病人观其方药面有难色,细问原因,因素好饮酒,服此方恐有失误。“有是证用是药”,乃嘱其大胆使用。翌日去访,一啜而微汗解,诸苦顿除。可见酒客之人不一定都是阳热内盛。因人之体质差异,或寒或热,要因人制宜,灵活辩证,不可死搬硬塞,死于句下。

第19条谓服桂枝汤吐者,不可与桂枝,只是仲景当时对误服桂枝汤后出现了变证的临床记录,并非言于桂枝之禁。临床上服药后发生呕吐的是部分病人长袖,其吐后也并非见到:“吐脓血”。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有感受风寒暑湿之邪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之呕吐;有兼挟情志失调,肝气横逆犯胃之呕吐;有饮食过多以及生冷油腻之物,停滞不化;有的拒怕服汤药,问道中药气味就想呕吐······。另外,吐脓血的病人,也不一定服桂枝汤后即发生呕吐。曾治一刘姓病人,年愈花甲,素体虚弱,患哮喘已数载,交冬加剧,因外受寒邪,喘急悸汗,舌苔薄白,脉细缓无神,急投以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远志6可,苏子9克,大枣12枚,生姜9克),因初次服药即见呕吐,虑其服药过猛,嘱其频频服之再无出现类似情况,也未见吐脓血,然而症状大减。一般来讲,热而中阻和中焦虚寒都可以引起呕吐,桂枝汤终究偏于辛温,若阳热素盛之人绝对禁忌,但里虚寒证用之得当。临证凡将服汤吐者统统列入桂枝之禁,不加辩证,有失仲景原义。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桂枝汤的禁忌从原则上讲,凡风热外感,阳热内盛的患者绝对禁忌。至于无汗表实,酒客之人禁用桂枝汤应结合临证病人具体辩证,灵活运用。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临床则少见,关于桂枝汤的三禁还有赖于笃志中医药临床工作者研究及检验,取得真凭实据,慎勿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贻误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