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医疗技法》特点和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民族民间医疗技法》特点和教学

张红参李克明窦锡彬赵秋华

张红参李克明窦锡彬赵秋华(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民族民间医疗技法》是一门具有广西壮族民族特色的临床技法学课程,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各种“简、便、廉、验”的民族民间医疗技法的操作及临床应用,与其他临床技能型课程的教材或专著相比较,本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在教学上结合广西壮族地理、社会、历史和文化进行讲授,开展阅读实践课,并开设了临床模拟操作课和临床见习实践课等教学手段。

【关键词】民族民间医疗技法民族性民间性

社会在发展,物质文明逐步向前推进,人们都在追求生活的高质量,特别重视身体健康而崇尚自然疗法,祖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而壮族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药宝库重要组成部分[1],千百年来,在壮族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壮族等民族民间医疗技法,培养更多的民族医药人才,本校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具有民族医学教学特色课程《民族民间医疗技法》,该教材是一本把传统医学特色的基础理论与民族医疗临床技法融为一体的实用教材,现就其特点和教学分述如下。

1《民族民间医疗技法》的特点

本教材的编写,是编者广泛征集和充分挖掘各少数民族民间医技及其理论精粹,博采各方同道的经验,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体会,经过反复精选,根据教学的实际,把传统医学特色的基础理论与民族医疗临床技法融为一体的实用教材。与其他临床技能型课程的教材或专著相比较,本教材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1民族性

壮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500多万人口,其中居住在广西境内66个县、市的共有壮族1400万人,有100多万人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但由于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壮族民族医学别具特色,即壮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比如,壮医学对“痧症”的认识比较深刻和全面,对其治疗已有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且疗效独到,深受壮族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再如,壮医特色针挑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罐疗法等,这些壮医特色疗法其方法独特,适应症广,疗效较好,患者乐于接受。所以,《民族民间医疗技法》在章节题目的确定以及内容的介绍方面,都重点突出壮族医学这些学术特色和发展特点。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立志为振兴壮族医学和民族医药卫生事业而努力奋斗。

1.2民间性

千百年来,壮族民族医学主要是依靠老壮医心传口授流传于民间,比如,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就是流传于壮族民间应用较为普遍的特色疗法,也产生了许多点灸名家,其中以广西柳江县龙玉乾祖传名医为代表;再如,壮医针挑疗法、壮医治痧症的刮痧疗法、挟痧疗法等特色疗法均是流传在民间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病方法,且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它不但能治好常见病,而且对疑难病症的治疗有它的独到之处,为壮族地区居民的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民族民间医疗技法》在章节题目的确定以及内容的介绍方面,不但重点突出壮族医学具有壮族民族特色和发展特点,而且介绍壮医特色疗法是来源于民间及其在民间中的应用情况,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发掘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实用性

自20世纪90年代在右江民族医学院开设《民族民间医疗技法》这门具有民族医学教学特色课程以来,其主要教学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体育保健专业的本专科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掌握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技能,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通科医师,特别是体育保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推拿按摩、理疗保健、运动保健、社会体育指导、体育裁判等方面技能的应用型实用人才,因此,《民族民间医疗技法》的编者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本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论述一个种类的民间医术理论及其医疗技法,着重介绍具体操作,适当列举每一技法的临床应用实例,重点突出每一种技法的临床实用性,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学而至用”,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从事临床医疗、体育保健工作的通科医师的目标。

2《民族民间医疗技法》的教学

2.1结合广西壮族地理、社会、历史和文化

壮族民族医疗技法是无数壮医及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升华,与壮族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学习壮医药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比如,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99°57'到112°,北纬21°31'到26°45之间,其山地连绵,气候湿热,故暑、湿、火、热等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而发病,特别是痧、瘴、毒等地方病,发病率很高。所以壮族先民对其认识也比较多,创立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方药,如刮痧疗法、药罐疗法、针挑疗法等;有资料证明,壮族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使用了火,为壮医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壮族先民盛行文身,对壮医浅刺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壮族地区土司制度,历经1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对壮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给学生讲授痧症疗法、针挑疗法、药线点灸疗法等医技时,适当讲授广西壮族地理、社会、历史和文化,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2.2开展阅读实践课

壮医没有像中医的《黄帝内经》、藏医的《四部医典》那样的经典著作,有关记载散见于历代文献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壮医药专著相继问世,这些文献资料对学习研究壮医药特别是壮医民间技法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在教授理论课的同时开设了相关的阅读实践课,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献资料。如浏览《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壮族通志》、《广西地理》、《壮族历史与文化》、《壮族百科词典》、《壮学论集》、《痧病诊疗手册》、《耳穴疗法》、《拔罐疗法》等与壮族地理、历史、文化、医药相关的书籍;又如利用网络收集与壮族、壮医药相关的知识,如浏览“壮族人民信息港”等网页,使学生对壮族及其历史社会文化有更多直接的感受和了解;阅读《壮医针挑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壮医药特色疗法专著,可以让学生领略这些特色疗法著作的学术风采,从而激发学生对壮医药特别是壮医药民间技法的学习、研究和创造的热情。

2.3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推拿按摩、理疗保健、运动保健、社会体育指导、体育裁判等方面技能的应用型实用人才,因此我们在教授《民族民间医疗技法》时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本课程共36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验课24学时,比例为1:2,同时适当安排学生到医院临床见习,目的是教授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见习练习每一种壮医技法的具体操作及临床运用实例,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真正能“学而致用”,不仅可以为更多的壮族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而且可以把壮族这些别具一格的医疗保健技法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