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护理

于秋兰刘兴灵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266000

【摘要】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是一项新技术,它具有创伤小、无疼痛、诊断可靠、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范围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心脏介入手术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适应训练、术前常规检查、术中和术后护理。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宣教是配合手术的基础。协助和督促病人完成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等术前必备的检查,特别是检测凝血时间和有关血清酶学、血型的结果。术中护士要顺应医生的操作程序要求,迅速准确地执行医嘱,做好各种应急的抢救准备工作,要将除颠器及临时起搏器、急救药品安放在方便而固定的位置,使之处于紧急备用状态,以便出现问题能及时对症处理。观察病人的肢体颜色变化及活动情况,尤其是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末梢血运、皮肤温度和颜色。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6-119-01

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患者心脏介入术后的护理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心脏介入治疗是一项新兴的手术,患者不了解,往往比较紧张、恐惧,因此责任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社会心理状况,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术后的注意事项,尊重患者的感受,注意倾听、观察,再进行针对性的疏导或请同类型的术后病人介绍治疗体会。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解除后顾之忧,使患者安心养病,建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2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心脏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出现的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休克虽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进展迅速,后果严重,护士应提高认识,重视介入治疗前后的观察及护理,有效预防和及时准确处理这种危险的并发症。术后应帮助护理平卧,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指导患者多喝水,预防血容量不足,介绍练习床上排尿的方法及重要性,以防术后制动引起排尿困难致尿潴留,另一方面可保证动脉鞘管的顺利拔出,有效控制伤口出血的发生。同时,床上排尿困难者要加以诱导时间不宜过长,术后两小时不排尿者应给予导尿。患者穿刺部位若有血肿或疼痛难忍的情况,应拆除绷带重新包扎,男患者包扎时不要压迫睾丸,以免引起剧烈疼痛,导致反射性低血压。

3反射性低血压:对患者穿刺点进行充分的局部麻醉,试验性按压鞘管观察有无疼痛感,有无心率下降,如有明显疼痛感觉应追加麻醉剂,拔管后1~2h内特别是10分钟内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及表情、有无出汗等情况,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及恶心等感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反射性低血压。同时备好阿托品、多巴胺等抢救药品,一旦患者出现胸闷、憋气、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时,用多巴胺,心率慢者用阿托品,同时快速补液,大多数患者症状均能消失。

4穿刺部位并发血肿的患者:为防止活动止血不彻底,加压止血时间不足,力度不够而渗血,故需详细观察创口的纱布敷料是否出血及意识是否清楚,告诉病人为预防创口出血尽量防止砂袋滑落移位。创口愈合后还需仔细查看有无搏动性隆肿与血管杂音,防止出现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若有出血肿胀迹象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理,同时应协助病人在床上大、小便。避免穿刺部位出血,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并做好各种记录。

5出院后康复教育: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交待复查时间、体力活动情况、指导他们合理饮食,帮助病人将心理控制感倾向内控,以增加正性情感水平。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使他们能主动接受并运用宣泄、放松、换位思考等心理调节方法,应对不良刺激,维护心理健康,巩固治疗效果。

总结:加强护理人员对医学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针对介入手术病人中老年人占大多数,冠心病(占51.97%)、癌症(占41.92%)患者较多的情况,注重学习中老年心理卫生、心理保健知识,明了冠心病与A型行为特征的关系,癌症与不善发泄、长期孤独和忧郁性格的关系,使心理护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定期请心理学专家讲课,熟练掌握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

参考文献

[1]朱秀勤.心血管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92-193

[2]王禹.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9):536

[3]万征,王日胜.介绍天津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讨论会[J].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1999,7(2):96

[4]杨爱民.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131-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