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分析

王登科李国强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100)

【摘要】目的:诊断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中几种常见病变的临床应用,初步总结后进一步分析该技术的应用价值,发挥该技术在头颈血管病变进行诊断治疗、空间定位和测量的优点。方法:收集2016—2017我院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仪扫描检查的头颈血管病变100例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颈动脉狭窄病例70例,脑动脉畸形15例,脑动脉瘤15例。70例颈动脉狭窄病例包含重度狭窄区150处、中度狭窄区78处。重度狭窄区总共155个斑块,软斑块25个,钙化斑块101个,混斑块29个。15例脑动脉畸形病例包含7例明确供血动脉,大脑前动脉供血为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为1例、大脑后动脉供血为2例,血栓形成2例。15例脑动脉瘤病例包含囊状动脉瘤5例,梭形动脉瘤5例,合并小动脉瘤3例,合并出血2例。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头颈血管病变中对患者的诊断治疗、空间定位和测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技术可作为诊断治疗头颈血管病变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推广,安全有效。

【关键词】64排螺旋CT;颈动脉狭窄;血管造影术;脑动静脉畸形;头颈血管病变;脑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161-02

头颈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及生存,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和螺旋CT硬件设备的升级,多排螺旋CT在头颈血管病变成像中得到普遍使用在临床头颈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1]。经观察比对分析本院100例使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病例的临床检查影像资料,初步总结该技术的临床应用经验,对其临床诊断治疗价值进行进一步探讨。

1.对象、设备和方法

1.1设计

观察分析性实验。

1.2对象

收集2016—2017我院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仪扫描检查的头颈动脉血管病变的100例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女20例,男80例,年龄18~80岁。

1.3设备

飞利浦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仪。

1.4方法

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扫描仪,对我院100病例头颈血管造影进行常规诊断头颅CT轴心位置自动扫描。利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4~5mL/s的注射速率注入,海醇造影剂60~75mL(370mgI/mL)。选择主动脉弓层面作为追踪造影试剂的浓度的位置,CT值设置在150HU,当CT值达到此浓度时,采用自动化智能触发扫描技术,自动启动对头颈血管的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5kV,电流240mAs,床速50cm/s,螺距0.900,重建层厚0.70mm,重建间隔0.5mm,旋转时间0.75s,总扫描时间6.5~9.0s。扫描结束后,应用软件在工作站上对头颈血管动脉C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法(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显示法(VR)、曲面重组重建法(CPR)后处理,并对病例图像进行质量评价。

2.分析及观察指标

第一,运用NASCET[2]头颈血管动脉狭窄分级法分析判断影像狭窄程度,狭窄程度可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率为0%~29%),中度狭窄(狭窄率为30%~69%),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闭塞(狭窄率为100%)。将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及闭塞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双侧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血管中度狭窄程度和重度狭窄程度病变的数目。第二,根据曲面重组重建和多平面重组影像所呈现的斑块CT值分析确定其性质:CT小于200HU为软斑块,CT大于及等于200HU为钙化斑块,若两种成斑块分同时混合存在则定义为混合性斑块。第三,观察头颈动脉瘤瘤体的形态、大小、有无血栓、是否合并动脉瘤出血。第四,图像质量评价:1级为优秀,各分支边界均清晰,对比度好,30分;2级为良好,轻微模糊,尚可对比,20分;3级为差,模糊不清,不好对比度,10分。

3.结果

100例中颈动脉狭窄病例70例,脑动脉畸形15例,脑动脉瘤15例。70例颈动脉狭窄病例包含重度狭窄区150处、中度狭窄区78处。重度狭窄区总共155个斑块,软斑块25个,钙化斑块101个,混斑块29个。15例脑动脉畸形病例包含7例明确供血动脉,大脑前动脉供血为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为1例、大脑后动脉供血为2例,血栓形成2例。15例脑动脉瘤病例包含囊状动脉瘤5例,梭形动脉瘤5例,合并小动脉瘤3例,合并出血2例。

图像质量评价见表。

表3类病例图像质量评价比较(x-±s)

4.讨论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发展以及螺旋CT硬件设备的升级,多排螺旋CT在头颈血管病变成像中得到普遍使用在临床头颈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多排螺旋CT无创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选择性数字血管造影检查,这种介入性检查手段造成的有创伤性、费用昂贵而且并发症繁多且严重等问题和缺点,已经逐步代替DSA检查,成为头颈血管病变诊断的重要首选方法。多排螺旋CT无创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成像速度迅速的优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头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成像;它成像图像清晰,大大减少了部分静脉显影对成像过程的干扰,提高了图像质量;它覆盖范围广,可以从任意的角度旋转观察血管分布与动脉瘤分布,有利于头颈动脉瘤的显示和对其进行观察,而且动脉瘤的完整形态与邻近血管及载动脉瘤的空间关系也一目了然,诊断病变测量简单快捷和病变空间定位准确[3]。64排螺旋CT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在静脉周围高速注入造影试剂,经延迟时间使靶血管内的充盈度达高峰期,同时螺旋CT快速连续的采集空间容积成像数据,然后在工作站完成绘制二维及三维血管病变图像的重建。

但据文献报道:64排螺旋CT技术仍然存在小血管显影效果差、静脉显影效果不明显、动静脉的连续动态显影效果不清晰等缺点,因此也要结合一定的DSA技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4]。

总结,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治疗血管病变及确定和测量空间定位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头颈血管病变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贾洪顺,全显跃,王显龙,等.64排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空间定位及测定方面的意义[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11(40):8196-8200.

[2]杨学华,谭延召,高剑波,等.64层螺旋CT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54-55.

[3]周宏,曾自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3):403-405.

[4]张素艳,桑雅荣,李卫民.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18(3):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