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方法读出视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教出方法读出视野

周俊荣

周俊荣

古人云:"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书足以怡情博采,足以长才。"这些说的都是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读本的出现,给学生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读本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内涵极其丰富。教师如能结合教本的教学,指导适当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读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断完善检测考评机制,学生通过读本的学习,一定能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笔者坚持在语文学实践中将教本与读本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明显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增强。现结合实例,举例谈谈教本与读本配合使用的方法。

一、课堂点击,激发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最为简便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语文课中增加点击《读本》的频率。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谈到鲁迅与白莽的关系时,我朗诵了鲁迅评价白莽诗歌的那段著名的比喻:"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从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许多同学听了之后眼睛一亮,这"一亮"中既有对这段优美的文字及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饱满激情的欣赏,也有"鲁迅一向很吝啬褒扬的文字,却何以给白莽这个年轻的诗人那么高评价"的疑问,有些同学甚至拿起笔要求教师用记录速度再朗诵一遍,以便他们能够记下来,我再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这段话就在《读本》(《白莽作〈孩儿塔〉序》)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恰当地点击《读本》中的精彩片段,并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读本》的阅读中来,学生也会因为需要而主动进入《读本》世界。

二、专题研究,拓展深化。专题研究是语文教学拓展深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张,课外上网查阅资料的时间十分有限。但如果将专题研究与读本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新教材文言文按史编排单元,读本与之配套。以第一册为例,分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百家、汉魏晋散文三个单元,各单元自成专题,因而非常适合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在教学先秦历史散文时,我将教本与读本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后,要求学生自拟题目进行专题研究。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很有个性的课题,如:"先秦历史散文的语言特点"、"'焉'"、"直谏与谏"、"晋公子其人"、"看成语讲故事"、"我学先秦散文"、"举贤荐能鲍叔牙"、"勇哉,荆轲"、"刺秦意义之我见"、"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外交辞令分析"、"我看先秦历史散文"……如果不是认真阅读了本专题文章,我认为是提不出这类课题的。学生写出专题研究报告后,我又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研究报告,评选出质量较高的报告结集成册。学生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进一步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三、"两本"结合,对比分析。将教本与读本的文章结合起来对比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分析的能力。例如,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宋晓梦的《访西安古城墙》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怅惘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领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宋晓梦从古城墙里读出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封闭,读出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圈子"文化,又从这种文化的被改造中读出了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加加深了对"传统都市文化"的理解。再比如,教本第四单元有一组古代说士形象,如勇纾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种、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延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分析唐雎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唐雎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威武不能屈"的拼命精神维护了国的利益。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丰富形式,寓"读"于乐。根据不同读本的特点,丰富教学的形式,寓"读"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形式中得到收获。例如,《语文读本》(一册)诗歌有三个单元《天地情怀》、《叩问人生》、《异域诗抄》,共26首诗歌。我指导学生课下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练习朗读,体会诗的感情和语言,再集中时间开诗歌朗诵会,由学生主持,大家轮流上台朗诵,并简谈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喜爱。一时间台下掌声阵阵,对诗歌的不同理解又让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投票选举出"最佳朗诵奖",颁发奖品和证书。这样,彻底改变以往诗歌教学老师讲、学生记、读、背的枯燥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真正让他们自觉地变成学习的主人。同时,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每个青年都是诗人,学生时代更是青春勃发、诗情洋溢的时期,拿起笔,表达对理想的幢憬。写完后,在班上交流,大家评选。很多学生都写出了一些很好的诗歌,对诗歌写作和兴趣和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再比如,学习完演讲辞后,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试着讲一讲。于是,我挑选了读本里鲁迅先生的《未有天才之前》,马克.吐温的《婴儿》。经过反复阅读,同学们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析理透彻、逻辑严密、语言幽默的特点;欣赏马克.吐温的睿智、机敏和诙谐有趣,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表达效果。接下来同学们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语文课的前几分钟演讲,给学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好机会,演讲者慷慨激昂,评价者妙语连珠,短短几分钟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五、巧于指导,相得益彰。《语文读本》内容的编排与教科书相配合,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部分又包括延伸性的、鉴赏性的和知识性的等几类。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根据各类文章的特点,采取因文而异的方法。延伸性的,指的是那些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对于这类文章,一般可以采取课内课外结合阅读的方法。例如,课文中选了翦伯赞的《内蒙访古》的二、三两部分,《读本》中选了其它四部分,我们在教读课内的《内蒙访古》(节选)时,可以同时布置学生阅读《读本》中的《内蒙访古》(节选),这样课内课外互相补充,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性的,指的是那些文学作品,由于《语文读本》所选的这类作品大多有着较高品位,文学色彩较浓,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平时视野所及的是通俗读物,耳边所响的是流行歌曲,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深受通俗文化影响。他们中有不少人可能会对一些通俗文学如醉如痴,却把张中行、杨绛的散文当作一堆晦涩枯燥的文字。这种高雅和通俗之间的距离往往会使一些学生因不懂得欣赏摆在眼前的优秀作品而产生拒绝、排斥的心理。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在学生和作品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想方设法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张中行、季羡林、沈从文、汪曾祺、杨绛这些文坛泰斗的文章时,我特意给学生介绍他们的一些趣闻轶事,介绍他们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和阅读欲望,效果颇为理想。知识性的,包括语言、文学、读写听说方法、思维方法等几方面,对于这类文章和写作部分中作家谈创作经验的文章及学生的优秀作文等,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结合口语训练课和作文课进行阅读,使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