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直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体会

运玉萍

(甘肃省敦煌市医院甘肃敦煌736200)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如:暴饮暴食,进食辛辣刺激食物,长期大量酗酒等等。导致患直肠肛管疾病的病人在不断的增加,现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37例直肠肛管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直肠肛管疾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242-02

1.临床资料

本组37例患者,男20例,女17例,年龄25~54岁,平均40岁,其中肛裂10例,肛周脓肿7例,肛瘘5例,痔疮15例。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饮食手术前1日进流质饮食,手术当日早晨禁食。

2.1.2肠道准备手术前应排空大便,必要时手术当日早晨清洁灌肠,减少肠道内粪便。痔病人行灌肠时肛管应轻轻插入,以防擦伤黏膜,引起痔内出血。

2.1.3做好手术野皮肤准备,保持肛门皮肤清洁。

2.1.4直肠肛管检查配合与护理常用的直肠肛管检查方法有直肠指检和各种内镜检查。检查前要先向病人说明检查的目的和方法;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和检查要求,选择适当的体位;准备检查用品,协助病人摆好体位,检查时嘱病人放松肌肉,慢慢做深呼吸以配合医生尽快做完检查。

2.2手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

(1)饮食直肠肛管疾病术后一般不严格限制饮食,手术后第1日,进流质饮食,2~3日内进少渣饮食。

(2)体位平卧位或侧卧位,臀部垫气圈,以防伤口受压引起疼痛。

(3)保持大便通畅直肠肛管手术后一般不控制排便,但要保持大便通畅,并告诉病人有便意时尽快排便。痔手术后2~3日可口服阿片酊,以适当减少肠蠕动、有控制排便的作用,手术后3日内通过饮食管理等尽量不解大便,以保证手术切口的良好愈合。直肠肛管手术后7~10日内不灌肠。

2.2.2病情观察应注意敷料染血情况,以及血压、脉搏的变化。术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时出血积聚在直肠内可达数百毫升,病人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昏、心慌、脉细速等内出血的表现,并有肛门坠胀痛和急迫排便感。大便时可排出大量鲜血和血块,严重者发生失血性休克。对门诊术后病人要做好留院观察,对住院病人应加强巡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定时监测血压、脉搏。如有内出血的表现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同时报告医生做出处理。随后,应注意观察有无肛门失禁、切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

2.2.3治疗配合

(1)减轻疼痛肛门对痛觉非常敏感,加上有止血纱条的压迫,术后病人常有疼痛,可按医嘱给予止痛剂。

(2)换药与肛门坐浴直肠肛管手术后应保持局部清洁,肛门伤口要每日换药。因排便时伤口易被粪便污染,便后即用温水坐浴,指导病人用0.02%高锰酸钾3000ml坐浴,温度为40~43℃,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坐浴后再更换新的敷料。肛瘘挂线疗法每隔3~5日应再次将橡皮筋拉紧、结扎,以免失效,一般10~14日橡皮筋脱落。

(3)并发症的护理1尿潴留:手术后24小时内应注意有无尿潴留的发生,若发生急性尿潴留,常可采用诱导排尿法或针刺等适当使用止痛剂。在排除出血的情况下,可作局部热敷,起床排尿或拔除肛内填塞的敷料,都可缓解括约肌痉挛而有利于排便,在多种方法都不能解除尿潴留时才可考虑导尿。2局部皮肤糜烂:肛瘘手术如切断肛门直肠环,可造成肛门失禁,病人粪便无法控制,粪便外流可造成局部皮肤糜烂,应采取坐浴以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为减少刺激可在局部皮肤涂氧化锌软膏。

3.心理护理

直肠肛管疾病的病程迁延时间长,反复发作的疼痛和便血或身体上散发的异味,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痛苦和不适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甚至精神萎靡。因而应给病人结合健康指导讲解疾病治疗的方法,及时消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

4.健康教育

直肠肛管疾病治愈后,若不注意自我保健,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1)保持大便通畅:直肠肛管疾病常与排便不畅有关,应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在排便时避免读书看报,避免蹲坐的时间,否则易造成肛管持续下坠,加剧局部静脉的扩张瘀血;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粗纤维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饮烈性酒;告知习惯性便秘者,轻者可每日口服适量蜂蜜,重者可用缓泻剂,如液状石蜡、酚酞等药物;粪便过于干结有排便困难者,应及时灌肠。

(2)适当活动:鼓励年老体弱的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尤其对于长久站立或端坐工作的人,指导其坚持做保健操和肛门括约肌的舒缩功能的锻炼,以促进肠蠕动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3)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常作肛门坐浴,有利于直肠、肛管疾病的彻底治疗和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预防疾病的发生。

(4)坚持治疗和随诊:直肠肛管疾病多为慢性过程,应及时治疗,并耐心坚持治疗至治愈为止,定期复查或有不适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