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三激”

/ 1

数学教学中的“三激”

文敏(四川省宣汉县柳池乡中心校636150)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教学中,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的不同,造成数学的参差不齐,有的特别好,有的特别差,有的又处于中间。新教法要求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个体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能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素养,特别是每一位中差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位中差学生的能力,从我的教学经验中我领会到应做下列“三激”。

1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一些学生明显的偏科现象,对于喜欢的学科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对于不喜欢的学科,就会出现漠然或厌恶,甚至布置一道最简单的题都不去做。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热爱学习,这是转变中差生的关键,教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机遇,让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的机会,并对他们的进步及出色的表现及时肯定和鼓励,不要训斥他们,这样,定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王某,平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做练习动作慢,别人做完了,他还没有拿出练习本来,主观也不努力,但他很聪明,反应也很快。一次上课做一道几何题,他最先想到一种方法,当时,同学们都不相信,一片哗然,当我肯定以后,同学们都抱以热烈的掌声,趁此机会,我又表扬了他。从此,他上课比较认真,回答也比较积极,到第二次月考得了68分,比第一次多了27分。

2激“志”——激发他们的意志力和竞争意识,让他们主动学习

一些中差生渴求进步,羡慕优生的成绩,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重视,他们也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他们眼高手低,下决心快,却只有三分钟的热度,遇到困难却没有勇气去克服,更没有恒心和毅力去坚持,最后选择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之后,就要激发他们树立起坚强的意志力和竞争意识。

对待这类学生,一方面要多找他们谈心,提供标榜材料,特别是身边的事迹:如某某经过努力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由原来的第30多名前进到10多名,老师、家长同学们都为他高兴,而他自己也一直还在努力,准备下次考到前10名,这样,让他们看到希望,认为比我差的同学都行,我也行。而原来水平稍高的同学看到比他们差的同学都知道努力,于是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气氛,激起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3激“问”——激发学生多提问,让学习敢问、想问、善于问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允许学生提问,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但不能责备,还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许多中差生在性格方面一般表现为沉默、少语,总感觉到自己不行,在回答问题时,错了怕别人笑、瞧不起,因此,习惯于听别人回答问题,而部分同学也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会有什么表现引起老师的注意和重视因而常常别老师忽视,以至出现:一学期没有举手发过言,一个学期不会问老师一道题,甚至一学期下来老师还不知道他的名字等等。由于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造成他们与老师疏远,有问题也不敢问或不想问,变得懒于提问,懒于思考,作业不做,要么就是抄等。

等待这类学生,首先,教师要对关心他们: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张宽容的笑脸,一句恰当的赞美等等,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要特别注意不要伤到他们的自尊,有时候不经意的批评都可能造成他们的压抑自我、封闭自我,与老师形成敌对。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课堂给他们创造机会,多表扬他的每一进步,培养他的自信心,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充满自信,才能使其放下胆怯,大胆提问。其次,学生虽然开始提问,但开始提的无非是不会做的习题,更高层次、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提不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如何提问,比如:预习某部分内容时,引导他们思考:(1)这部分内容是什么?(2)里面讲了哪些概念?(3)里面的方法想到了么?(4)你还有其他方法么?等等问题,使其想出多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总之,激趣、激志、激问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因材施教,还要让他们知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从而,为迎接新世纪培养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