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文学校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泰国华文学校教育

江云凤

江云凤(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泰国的华文教育在经过了冰封期以后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华文民校成为华文教育的主力军,本文试图初步探析华文民校的开办历史、开办者以及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等问题,以便对华文民校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泰国华文民校;华文教育;华侨

在全世界学习汉语成为潮流时,泰国的华文教育方兴未艾,人们学习华文的热情高涨,政府和社团都大力兴办华文教育,华文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目前泰国的华文教育主要由华侨开办的华文民校和政府开办的国民学校承担,一些盈利性的华文补习班也开办得如火如荼,大大促进了华文教育的发展。

一、泰国华文民校的发展历史

华人移居泰国,成为该国的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他们需要依靠血缘、地域、业缘等关系来进行互助和自救。他们的文化习俗,表现为家族宗族的祭祀、婚姻墓葬等方面,自成一体。在人员密集的城镇,他们建立帮派,经营寺院,组织各种社团,创办学校,出版报纸刊物,成为与泰人有区别的社会团体———华侨社会。华人为了传承中华文明、教育子女纷纷开办华文民校。泰国华文民校一开始的创办意图是为华侨子弟提供华文教育,全部采用汉语授课,其课程开设和教学制度、教材编写等都是模仿中国内地。华文民校的开办经费都有华侨或华侨社团承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泰国政府的对华政策的变动,华文教育在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所得到泰国政府批准设立的华校叫“华益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所办,学校的负责人和教师偏重于革命宣传工作,忽视具体的华文教育工作。至1911年,学校负责人及教师纷纷回国,学校宣布停办。但热心华侨教育的人士依然坚持不懈,继续兴办华校,并组织了“新民学校”。特别是华侨会馆,更是兴学成风。如1905年福建会馆创办的万源学校,1907年广东人创办了一所女校坤德女校,1914年泰国客属会馆创办的进德会馆。1921年海南会馆创办育民学校,华侨学校迅速兴办。同时泰国政府也颁布援助民校的命令,鼓励华侨为华侨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二十年代的华文教育为华侨子弟提供了接受华文教育的良好机会。

30年代,泰国政府依然对华侨实行较为宽松的华侨政策,华文教育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华文民校数量迅速增加且学校的全部课程都用汉语来教授。

到了40年代,由于泰国政府实行排华政策,华文教育受到严重打击,华文学校数量减少,且只准小学一至四年级学习华文,每周的授课时间不准超过10小时。从1938年到1940年更是下令关闭了242所华校,另有5l所华校则自动关闭,停办总数达到了293所。可以说,在那个时期,全泰国没有一所华校幸存。

1950年代,由于受万隆会议的影响,泰国开始调整对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在华文教育政策方面逐步由取缔转为限制,华文民校有所恢复,但限制依然存在。

1960-1970年代由于受国际排华政策的影响,泰国实行限华政策,教育部对华文教育实行限制政策。在华校开办、课程时间设定、教材选用和教师的聘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1975年,中泰建交,华文教育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大学开设了华文课程,华文教育在泰国受到了重视。但这一时期泰国对华文民校开办的限定并没有放松的迹象。仍然规定只在华文民校的1-4年级开设华文教育,每周的授课时间不能超过5小时。华文也只能作为选修课在学校里开设,对华文教师的选用依然要经过严格审定,且要使用泰国教育部审查的华文课本。1989年l1月18日,泰国教育部长召集全泰国的华人社团及华校代表开会。该次会议达成一个共识。即:中文教学没有对泰国的安定造成麻烦,相反对泰国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有好处。如果泰国目前的社会及经济状况需要在对华贸易中使用华语,就应该在小学阶段同时教授华语及英语,使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政府应该从资金及师资上对华文教育进行支持。至此华文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1940-1980年代)的华文教育环境不是很宽松。华文教育在这一时期几乎处于一个断层期,使一代华侨没有受到良好的华文教育,也影响到当今的华文教育发展,尤其是造成教师队伍的断层,造成当今泰国华文教师人才严重缺乏。也使得一代华侨学习华文的心愿没能实现,从而出现了现今很多老华侨积极投身到华文学习和热心开办华文学校的现象,他们那种对祖国文化的深深眷念之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阻隔而有所减弱。

二、华文民校的发展现状

1990年代起,泰国的华文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机,政府对华文教育的发展由限制到默认,再到后来的鼓励华文教育,泰国华文民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具体表现如下:1.华文民校的数量增加,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由于与中国合作进一步加强,华文民校已经成为新时期泰国华文教育的主力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那些原来由华侨社团或个人创办的民校在华文政策的不断变化中,在重复的关闭和开办之中历经百年沧桑。但华文的魅力依然让海外华侨对她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海外华人一直没有放弃对华文教育的努力,如今终于迎来了华文教育自由呼吸的时代。由于政府的鼓励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侨社和实业家都对原有或新创的民校投入了大量资金,不仅学校的硬件在不断更新,招生数量也在不断扩大,而且中文师资力量得到充实,还成立了泰国华文民校协会。近年来很多华文民校通过侨社之类的组织,与中国侨办、“汉办”、孔子学院开展合作,定期聘请中国汉语教师来培训泰国本土中文教师,并选派泰籍华文教师来中国进修汉语。与中国内地语言大学长期合作,培训教师和编写教材,这些措施都有力的提高了泰国的华文教育水平,从而增强了泰国华文民校教育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选择来华文民校接受教育。泰国目前大约有华文民校150所,分布在首都曼谷及各府,其中曼谷占1/5。全国华文民校就读人数约2万人,仅曼谷就有7000余人。

2.华文民校的地位得以提升,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泰国的学校分为国立和民校两类,民校又分为个人举办和集体集资举办两种。泰国的民校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多,以曼谷为例,其中小学50%为民校。二是民校的开办历史较长,有50年以上校史的民校比比皆是。三是影响大,教育部的相关决策都会征求民校的意见。四是民校在泰国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大量适龄儿童的教育重任。五是社会承认民校的教育,政府对民校和国立学校一视同仁。

华文民校属于民校,也分为华侨个人开办和华侨社团开办两种。其开办经费都由华侨个人或社团承担。随着政策的放宽,华文民校的开办得到了更多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允许华文民校开设幼儿园并教授华文,且允许在华文民校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开设华文中学。在华文民校的办学经费上,政府也给予资金投入,支持华文民校更好的开办。华文教育的办学管理也趋向自主整合与统一管理,政府开始积极尝试成为华文教学规则的制定者和评判者。上个世纪后期相继成立了“泰国华文教师公会”(1979年成立)和“泰国华文民校协会”(1987年成立),促进了近年来华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可喜的是,泰国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除了在宏观政策上鼓励华文教育外,更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华文民校及语言中心进行教学标准、教学质量检查,在教学设施上、教学大纲甚至教师的教学方法上都试图进行科学管理,完全把华文当作重要的课程纳入到对华校的常规考核中。

三、华文民校的开办者

华文民校一般都由华侨个人或者华侨社团开办,华文民校最初的开办是为了华侨子弟接受华文教育,其资金都由华侨承担,这就决定了华校的开办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能承担起学校的日常开支。投身教育也就决定了投资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他们一般都把投资华教看成一种公益活动,不然就会对教育事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这些华侨都具有一颗对中华文明深深眷念之心,把投资华文教育看成传承祖国的文化事业。这些开办者在泰国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热心于开办华文教育,善于聚财也热心散财。每年都会投资大量的钱财到华文学校。

四、华文民校课程设置

如今泰国华文民校有150所,很多华人包括非华裔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来这些有着悠久华文教育历史的学校就读,他们想让孩子在接受正规的泰文学校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华文教育。华文学校不仅开设华文课程也开设泰语课程。由于政策的放松,允许小学一到六年级开设华文课程,华文课程涉及到中国的地理、历史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但华文课程主要还是以华文的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华文的基础知识,懂得华文的基本运用。在这些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传承中华文化。各华文民校每周华文课时不等,大约每周10小时左右。目前的华文民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与国家体制的学校已经无根本区别。华文民校已经成为泰国华文教育的主力军,应该说泰国现今华文民校的发展势头还是很强劲的。

五、华文民校师资的发展与问题

由于泰国华文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断层期,更由于近年来泰国华文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泰国华文民校教师短缺且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泰国华文教师队伍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由于政府的鼓励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华文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华文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不断与中国合作培训教师,派遣留学生,以培养本土化的华文教师,华文教师的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泰国华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且华文教师的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相信不久泰国华文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上会有一个提升。

2.华文教师数量不足

泰国华文教育方兴未艾,华文教师的需求量大,但能担当华文教师的人很少。一些华文学校就聘请会说汉语的人来校教授汉语,由于他们缺少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专门训练,其教学效果很难让人满意。还有一些来校兼职的老师,由于他们不是专职教师,很难专心于教育事业,上课时间和上课质量得不到保证。

3.教师成分复杂,队伍不稳定

在泰国从事华文教育的教师人员复杂,有来自不同国家,受过不同华文教育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理念,这就给泰国的华文小学教育带来了不同的教育风格,不利于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于许多教师是中国的志愿者,也有的是兼职的华文老师,也有教师因为华文教育工作繁重工资低,不愿长期从事华文教育等等原因,致使华变文教育的教师流动性很大,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教师频繁变换,不利于学生的华文学习,对华文教育是一种伤害。

目前泰国的华文教育主力军依然是华文民校,但目前泰国的华文民校还大多停留在小学阶段,也就是主要对6-12的儿童进行华文教育,华文中学还很少。华文教学的时间还不能和英语的教学时间相比,为了进一步发展泰国的华文教育,现在一些华侨正在积极依托现有的华文民校小学,积极开办华文民校幼儿园和中学,延长华文教育的时间,目前泰国已有多所华文幼儿园,使儿童从启蒙时期就开始接触华文教育,且已有四所华文中学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结束小学华文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接受三年的更高一级华文教育,对更好的掌握华文基础知识和对更高级的华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相信泰国的华文民校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国培.20世纪泰国华文文学史[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7.

[2]王宇轩.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4):12.

[3]曹复.方兴未艾的泰国华文教育[J].对外大传播,1999,(12):36.

[4]胡美术.二战后泰国华人教育及其影响[J].八桂侨刊,2008,(1):66-67.

[5]徐国栋.浅谈泰国华文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前瞻[EB/OL].六合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