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4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

魏少平

魏少平WeiShaoping

(中共宝鸡市委党校,宝鸡721001)

(CPCBaojiMunicipalCommitteePartySchool,Baoji721001,China)

摘要:信息科技是最活跃、发展最迅猛、影响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科技领域,信息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主导作用,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探讨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保障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途径、思路。

Abstract:Informationtechnologyisthemostactiveandscienceandtechnologywithfastestgrowingandmostextensiveandprofoundimpact,andhasplayedamoreobviousleadingrolei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humanciviliz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meaningofdepthintegrationofinformatio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andthelinkbetweenthem,exploresthewaysandthinkingtodeeplyintegrateinformatio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speeduptheinformationizationconstructionofeconomicandsocialfieldsandensure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

Keywords:informatio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depth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027-02

0引言

信息科技是最活跃、发展最迅猛、影响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科技领域,信息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主导作用,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任务。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大部制改革中将工业与信息化部合并,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1]。这充分反映出十六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是与时俱进的最新体现,也指明了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而我国的具体情况是工业化未完成,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但现在是信息化迅猛发展时代,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速我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进程,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1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

“深度”词语包含如下意思:①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②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③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从具体技术方面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而且要求基础信息化广泛、深入本质,向着产业升级换代发展。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机械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不仅仅是应用,系统集成,而且在信息化过程中,形成体系,如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还获得“SME工业领先奖”,从而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同时信息化的单个产品通过互联形成系统。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数控机床、智能家电,通过网络互联互通,实施远程控制、诊断等,从而扩展产品性能,延伸产品服务形式。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重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支持产品设计的计算机技术,企业资源规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软件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新的产业,如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企业信息化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从单元信息化普及与应用到信息系统集成深度发展,再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体系,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谐社会建设等广泛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

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走的道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工业中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现工业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总值、利润总和、上缴税金、从业人数、出口等都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强大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工业、制造业是否强大。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是高技术产业化的基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各个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支撑。不论是现代的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起着催化、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是综合性、交叉性强的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能广泛地融合到国民经济、社会、国防、管理和人类生活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决定了其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它的应用能显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与工作效率,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具有高度的创新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的工业化路子。”[2]“带动”、“促进”表明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失去了支撑,成为无源之水。特别是在发展国家,如果不首先实现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他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的意义,它是现代的工业化或者说是“工业化”的“现代化”。所以,在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才能实现加速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求抓住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找准着力点和支撑点,使信息化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3.1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的融合,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实现生产信息化。包括推广应用CAD、CAM、CAE、CAPP以及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技术,数控(CNC)、可编程序控制(PLC)、分布式控制(DCS)、现场总线控制(FCS)、先进控制(APC)、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FMC、FMS)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推广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提高基础装备、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系统设备集成能力,各领域的体系建设水平,满足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优质、高产、低耗、高效、多品种、大批量的要求,满足市场日益强烈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局面。满足工业装备更新换代、产业升级的需要。

3.2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工业产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产品升级、工业生产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型工程设计中利用已经研发建立的实验模型,把已有的实验数据都建立相应模型并输入进去,可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和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3.3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提升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能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催生新兴行业:一是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加强电子商务信息、供应链、现代物流、交易、支付等管理平台和信用自律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务;四是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信息化应用服务,引导商贸、旅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传统服务业,为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发展动力。

3.4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生产控制层面,以数控设备为基础,创新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加工制造、过程协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在资源配置面,以成本分析为基础,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3.5信息化与资源、能源供给、综合运输体系的融合信息技术在工业行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大幅降低。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3.6信息化与人民生活的融合,提升生活品质在传统的工业化阶段,大多数物质消费品是稀缺的,只能进行一次性的、不可再生的消费。而在信息化进程中,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使得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生产活动能够在其被消费过程中再生信息资源,满足人们持续消费的需要,从而改变了以往的不可持续性限制。伴随信息资源产品与服务成为主要消费品,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生产与消费,将成最主要的生产与消费形式,增强了人类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可持续性。另外通过无处不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便捷地通过信息网络获取任何生活服务,全面提高生活品质。信息化在解决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等社会保障机制、体制建设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反过来信息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又促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7信息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融合信息化建设同防灾减灾建设相结合,信息化的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信息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条件,是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和智慧创造财富,真正以人为本,走向真正幸福。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条件。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素质、服务人的生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这是我国打破资源、环境、人口瓶颈,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很、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

4.1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全球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及国内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合,将在提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技术水平中发挥核心作用,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促使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升级。

4.2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保障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进工业制造业的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以及实现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提供保障。

4.3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关键领域和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自主装备能力,以提高支撑水平。

4.4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要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途径网络化、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展示平台,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4.5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要求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政府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方面有如下作用:一是搞好电子政务建设,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二是制定好政策,规范和引导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三理顺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中的推进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因此,政府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进展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明显的成果,信息化应用给企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明显的效益,企业对信息化满意度提高,信心增强。通过信息化77.5%的企业降低了成本,67%的企业缩短了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64.6%的企业扩大了产品销售收入,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成为经济效益的倍增器。[3]我们为什么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点,可以有后发效应,不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集成创新。第二点,信息技术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才使我们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9.

[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21.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人民出版社,2004:65.

[4]周光召主编.当代世界科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科学院组编.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展望,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魏少平(1963-),男,陕西宝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科技,科技管理,科技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