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地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朱光翎

朱光翎江苏省东海县实验中学

【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六个层面阐述了加强地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非智力因素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1-0083-01

加强地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当代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下面仅就笔者自己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价值观教育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价值观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形成的,其中以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最为重要。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老师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机和场合,向学生灌输正面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我在讲授“多民族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这段内容时,向学生强调白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享有的特权和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然后再让学生看阅读材料和看黑人居住区的失业者图片。这说明一贯标榜“自由”、“平等”、“人权”的美国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可是美国却打着“人权”的招牌对中国进行恶毒的攻击,从而剥下了美国虚伪的漂亮外衣,使学生明辨了是非。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规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克服自卑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例如在讲授“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然后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和澳门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国家只有繁荣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只有努力学习,祖国的未来才能更加富强。

三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12亿,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口多,衣、食、住、行都紧张,年轻人升学、就业也困难了。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矫揉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都能积极向亲戚朋友做进一步的宣传。

四乡情教育

爱家才会爱国,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在讲授东海县乡土地理教材时,一再强调东海县的地理优越性,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举例说东海县是全国的水晶之乡,全县不少人从事水晶生产、加工、销售等,随着东海水晶的名气增大,其影响力也日益扩大,现在的东海已成为世界的水晶集散地,水晶的开发也促进了东海的旅游业的发展,东海水晶市场和东海温泉已成为国家4A旅游景点。东海从事水晶与旅游业的人数已达20多万人。学生们听了极为感动,纷纷表示,愿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作贡献。

五法制教育

国家制定的各类法规,无一不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可是,至今人们的法制观念仍然很淡薄,违法违纪、有令不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与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虽然早已公布了,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种种违法违纪之事,多如牛毛,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我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六人地关系教育

新编地理教材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紧密关系,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环境、资源、人口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联系这方面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讲授“环境的保护”一节时,就以本县为例,由于当初的领导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全县最大的化肥厂、造纸厂、麻纺厂建造在县城的东面,近郊与护城河的上游。如今,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严重地影响了城关居民的生活,造纸厂经常放臭水,褐色的河里小鱼都死了,人们不敢下河游泳了......于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写了加强环境保护的专题报告寄给县领导,如今,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总之,地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内涵极为丰富,只要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认真挖掘,其潜力无穷。让我们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教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