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服务的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高校后勤服务的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探讨

尹建康

尹建康

[摘要]高校后勤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商品的范畴,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具有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本文对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高校后勤改革方向的把握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思考,后勤社会化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育人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双重性

一、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分析

中国高校后勤几十年来围绕着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积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充分肯定,成为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依靠。那么,高校后勤服务的属性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高校后勤是服务性的行业。对于提供服务的劳动者来说,服务是一种劳务,劳务属于劳动力商品的范畴,这种服务既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又有一定的交换价值。从教育属性讲,高校后勤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培养人才这个中心,为教学科研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为师生员工提供方方面面的生活服务。高校学生既是后勤服务的受益者、享受者,又是后勤管理的接受者,承担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诸如爱校敬业,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尊重别人劳动,倡导科学、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教育属性正是高校后勤区别于其他服务行业的明显标志,一句话,高校后勤姓“教”。

实践证明:一个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高水平的成果,没有良好的后勤服务是不行的。从商品属性讲:后勤服务当属第三产业之一,即社会服务。后勤职工所从事的各项服务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勤劳动,这些服务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理应从服务对象那里得到补偿。后勤服务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规律,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办事。那种认为高校后勤是“纯福利”的服务,就应无偿提供服务的观点完全违背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也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上述表明,高校后勤服务是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二、后勤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高等学校后勤的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在高校的反映,贯穿于服务、管理、经营、育人的四大功能之中。因此,在后勤机制运行中必须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补充。而后勤的基本属性应该是经济属性,所以后勤管理服务中教育属性的实现也是通过后勤人员在经营服务活动中完成的。这是因为: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高校后勤服务也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以其自身的客观存在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它之所以能满足人的需要就是因为它对人有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满足人的需要是服务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功能。

(二)高校后勤也应当追求服务的价值。马克思在指出“服务就是商品”的同时明确指出,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服务价值是由服务劳动的凝结性、社会性和抽象等同性所决定的。它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凝结在服务产品的非实物使用价值上,得到社会表现的抽象劳动。

(三)运用价值规律调控高校后勤。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往往满足于高校内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长期以来把这种服务视为无偿的,福利型的服务,显然需求者很少问津服务中的投入与产出。不讲成本核算,治学不治财,导致人们在供求方面的福利化意识增强,单一的社会效益得不到社会承认,而商品意识却日益淡化,学校负担沉重了。不少高校负债运转的事实就是例证。因此,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他身边催促说:“前进!前进!”,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服务同样具有影响。

(四)双重性后勤服务应在培养现代人格上发挥新的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围绕着这个根本任务,高校后勤教育属性体现在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这是高校后勤改革带方向性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诚然,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深人,对“三服务,两育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并赋于了新的内涵。实践证明,深化后勤改革增强了后勤的活力,为搞好“三服务、两育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因而绝不能再沿用原有“福利型”服务的观念来衡量改革中“三服务、两育人”的内涵。那么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是否坚持了“三服务、两育人”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是否发展了后勤生产力,减轻了学校负担,提高了后勤经济效益;是否更好地为学校持续发展,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质服务;是否建设、管理好校园,美化优化了育人环境,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改革的实践进一步表明,后勤改革优化了服务,取得了效益,也影响着人们对改革的态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高校后勤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大课堂”,广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和勤工俭学,直接感受市场经济的气息,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和形成,消除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眼高手低的旧观念,从而在价值规律下面塑造了公平、民主、平等竞争的人格意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原来封闭的校园变成了开放的世界。久而久之,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就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氛围,从而培养出现代化事业的有用之才。

三、双重性与社会化的思考

综上分析与思考,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等学校后勤改革必须把握双重性,运用两种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努力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根据社会化的概念和后勤服务的属性,我们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要突破学校办社会的自我配套、自我服务的模式,引入有活力的商品经济和竞争形式,逐步过渡到由社会和学校共同办后勤;要克服学校福利型后勤的弊端,强化高校后勤服务的商品化意识,使后勤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走企业化的道路,减少学校的投资;要改革高校后勤封闭式管理模式,加强生产资料使用上的区域联系,相互服务,互相补缺以及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总之,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其理由是:

首先,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双重属性的最佳结合的契机。应当看到,高校后勤服务的经济属性与教育属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有一个载体,即促成二者最佳结合的契机。人们过去把这两种属性视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指导思想上就不可能把二者视为一个整体,在校内抓一抓服务,就强调计划,强调投人,结果主观上只追求了一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但是这种运动式的短时的社会效益上去了,并不能保证社会效益的持续。如果抓一下经济效益,那么追求经济利润的风潮将同校园的不稳定因素同步增长,这种恶性循环现象经常困扰着学校领导和后勤管理者。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在高校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即市场竞争与调节机制。为此必须逐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进具有两种特殊属性的竞争与调节机制。这就是说,后勤服务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服务的经济属性与教育属性二者最佳结合的契机。

其次,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当前市场物价频繁增长,劳动用工成本急剧加大,加之高校后勤工作面宽、事多、难度大与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与学校的稳定密不可分,给后勤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这是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决定的,我们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也正是为了深化后勤改革,强化育人功能,使后勤发挥最佳综合效益;使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发展等大政方针的研究决策上;使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业务工作,解除他们后顾之忧,从经费上可相对加大教学科研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育人氛围,使学生学好知识增长才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因此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本质上是育人的需要,这也是把握后勤服务“双重性”的重要体现。

再次,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育人的客观需要。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作为学校后勤部门来说,理所当然具有育人的职责和功能。这是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决定的。实行后勤社会化,也正是为了深化后勤改革,强化育人功能,是后勤发挥最佳综合效益。因此,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本质上是育人的需要,这也是把握后勤服务“双重性”的重要体现。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无论是校外的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引进和发展,还是校内后勤服务体系外延和扩大,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的后勤工作必须姓“教”又姓“商”的双重属性。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后勤改革的方向性课题。

注: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7.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翻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

[3]王富,刘志超等.中国高等学校后勤杜会化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33-34.

[4]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M].中共中央文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9.

[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邮编:210044

(责任编辑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