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力量的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设计力量的整合

刘艳东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00

摘要:本文分别对阿拉维纳增量住宅的背景、理念、切入点和设计手法的具体研究,总结阿拉维纳增量住宅较传统社会住宅的优势,提出给与我们当代棚户区改造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增量住宅;社会住宅;棚户区改造

一、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我们面临着发展规模、速度和资源匮乏的“3S威胁”。城市向外围盲目扩张,市中心土地价格不断增长。未来15年,平均每周需要建一个容纳一百万人的城市,平均每个家庭一万元。否则人们将会流动到棚户区、贫民窟或者是不正规居民点。

一方面战后的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较稳定,人口增长速度快,部分国家城市化率高达90%以上。另一方面拉美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导致城市公共设施基础和住宅不足,尤其是低收入阶级住房大量缺乏。政府提供的工业化、模数化的廉租房存在着建筑质量差、人均密度高、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捷和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再加上政府资金有限,市中心购买土地的成本一般是郊区土地的三倍,为了降低土地成本,增加住宅数量,政府往往会采取搬迁偏远地区,逐渐在城市周边形成了居住环境差、配套设施不健全的棚户区。

二、理念策略

2.1地区优势

智利传统的社会住宅为了降低土地成本,一般都位于市中心两个小时车程半径之外,偏远的地理位置导致他们远离城市网络,剥夺了大部分的就业机会。建造社会住宅的初衷在于为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将他们带出“贫民窟”,使他们融入到正常的城市生活,然而政府主导的社会住宅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形成了更多的贫民窟。阿拉维那的理念在于在社会住房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为穷人尽可能的保留城市网络,让他们居住在服务设施齐全、就业机会充足的地区,以此获得更多的机遇与经济机会,从而摆脱贫困。

2.2自力更生

通过与各个家庭协作,留下未来住户自我扩建的空间,与律师、政治家、当地政府、科研人员、居民、和建筑商接洽,多方面参与投资建设满足中低产阶级经济、社会、环境等需求,不仅为贫困者提供实体住房,而是使其拥有自力更生的扩建能力、改造能力,达到摆脱中低产阶级DNA的目的。

2.3资金战略

只像富人提供优质住房,只会使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单靠政府补贴资金远远不足的情况下,只会生产出满足数量但使用环境差的社会住宅,阿拉维那认为减少差质量房屋的建设,转为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建造好的住宅,并且将高价位居住区中插入低价位住宅,使低价位住宅也能随时间发展增值。随之家庭财产升值,从而培养居住者的成就感和个人投资意识。住宅建造摒弃传统的标准化小户型设计,在优质地理位置上采用只建一半住宅的方式,保证建设的质量和未来的增值空间。

2.4参与式设计

阿拉维纳注重社会建筑的质量,强调“良心是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才华”。他认识到传统的标准化永久性住宅不能符合各类人群的需求,他采用建筑师与公众和最终用户紧密合作的参与式设计流程,使居民角色从单一的使用者,变为参与设计和使用多重身份,通过多元化临时性的建设方式,力求为居民和社会争取最大的利益。

三、切入点

3.1地域性

通过对智利地区本土的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风俗的考虑,智利是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尽可能的利用当地便捷而坚固的材料,抵御自然灾害。并且保证在用户加建时不会改变房屋结构。

3.2人本观

设计以人为本,考虑住户的需求参与式设计,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与居住环境,个性化定制,将未来扩建空间留给住户,使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经济条件和实际需求进行“自我定制”,尽一切可能满足人心理、生理和情感需求。改变以往社会住宅设计的统一化固定式设计,增强社区吸引力和凝聚力。

3.3生态可持续

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尽量使建筑回归自然,建筑结构允许加建可持续性发展,是对常识的规则化使用,建筑选择良好的朝向,在没有条件使用机械通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好自然通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最大成效。

阿拉维那还综合考虑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物理等条件,脱离美学意义,回归本质,将建筑设计不仅仅解决的是居住功能,更能解决棚户区改造此类的社会问题。

四、QM住宅项目

4.1选址

QM住宅项目基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临近市区和海滩占地面积约半公顷,需要建造93户住宅。传统做法是将土地置换到价格较便宜的郊区,以满足购买土地、提供基础设施和建造住房的全部预算。阿拉维那仍然选址在原城市中心附近,以保证中低产阶级获取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服务设施。通过维持现有工作和生活的土地,使其融入现有社会与城市结构。

4.2时间

将建筑设计的时间无限延迟,由一步到位到通过居民加建的逐步式完善,预留空间使建筑按规划发展。建筑师不再使用形式和结构等专业手段控制建筑的最终美学呈现方式,而是通过建立一个系统,并且由使用者和时间的介入,使得最终的美学呈现方式成为一种随机性结果,并放弃追求建筑的“永恒性”,而倾向“临时性”设计。

4.3形式

4.3.1平面布局

如果把建筑设计用搭积木方法解决的话,相同数量的积木,有的人喜欢把积木垒的越高越好,而阿拉维那将积木错开搭建,相互留有空隙,待将来有更多的积木时,再进行填充完整。

每个家庭只建造一半的住宅,包括房屋的混凝土结构、屋顶、厨房和卫生间部分,建筑面积30平方米。每个家庭之间留有未来加建的空间,且不会破坏原房屋主体结构。当全部填满后总建筑面积可以达到60平方米,远超于智利社会住宅的国家标准。如图所示,建筑分三层,首层包括厨房、客厅、卫生间,二层和三层只建卫生间部分,其余空间全部空留,作为未来增建部分。

4.3.2空间秩序

QM住宅基于每个家庭的空间秩序主要以垂直空间引导,内部楼梯由首层通向三层,外部有一悬挂楼梯,直接通往二层。当建筑面积为最初的30平米时,动静分区主要通过水平分区,当建筑加建卧室后,动静分区主要通过垂直分区。

另外,由于加建部分建造质量与建造材料不限,如混凝土、砖、金属板、木板、塑料板等,另外立面也形式不同,使建筑形式具有多样化与传统的社会住宅单一枯燥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带来了生动的社区生活气息。

4.4参与者

最初政府补助每户7000美金,每户居民自己需要交纳400美金,总成本是7400美金,QM住宅项目让住户参与设计,本项目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穷人自助并以“自我订制”方式进行扩展建造。改变以往建筑学范畴,使专才转化成为通才,每个使用者都有参与设计讨论的权利,做到真正的公众参与式设计。通过来自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尤其是挖掘了居住者的潜力,缓解了政府补贴的不足,从而达到整合设计力量的目的。

五、对棚户区改造的启示

5.1管理模式

传统棚户区住宅改造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主要管理模式,由政府统一拨款,开发商统一承包的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造缺乏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回迁住房和配套设施的质量不达标等问题。本方案既没有使居民搬离原居住地从而远离城市中心资源,又通过基于市场化与居民的参与式设计,使政府与居民与规划建筑师多方共同协调商讨,建设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住房,极大程度的促进社区健康积极发展。

5.2融资战略

单纯的依靠政府补贴往往不能满足购置土地、房屋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全部资金,本设计通过减少差质量房屋的建设,转为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建造好的住宅,居民参与投资并且将高价位居住区中插入低价位住宅,使低价位住宅也能随时间发展增值为长期融资战略,对改造棚户区的资金战略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5.3建造模式

摒弃建设一个大型的建筑在里面安排着各种小户型,而是建立机动的半舍房屋,使每个家庭都有进行扩大的可能。针对于将来的棚户区改造也可以借鉴这种建造模式,预留发展空间,整合各方力量逐步完善,而不要一味追求数量与进度而忽略质量。

参考文献

[1]宿辉,石磊.吉林省棚户区改造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08,07.

[2]裴钊.拉美建筑杂记:阿拉维纳的社会住宅策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