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看古诗歌中叠字的英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从翻译美学看古诗歌中叠字的英译

应茜茜

关键词:翻译美学;“三美”论;叠字翻译技巧

叠字是把同一字重复相叠起来使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古诗词中,叠字的使用主要有两重作用:一为描述性,它能传神的摹声绘形,表情达意;二为音乐性,它的音调和谐,平仄协调,节奏鲜明。这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诗词形象思维和创作风格的优良传统。然而正因为叠字凝聚了音韵、形式和意境的三重的美感,在翻译中,这种美的传递往往难以兼顾,成为译者翻译诗歌之旅的一块绊脚石。本文中,笔者尝试从翻译美学的角度,通过例译分析探讨诗歌叠字的翻译技巧。

一、诗歌翻译美学理论

对于译诗,各位翻译家各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许钧教授提出文学翻译的三个层次:基础层次、语气层次和审美层次。他认为审美层次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层次,译诗应达到三个层次的和谐统一,在真的基础上求美。在诗歌翻译美学理论中,影响较大的就是许渊冲教授总结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他指出,“译唐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译文即使百分百的传达了原诗的意美,但若缺少了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他在《论唐诗的英译》一文中强调,三美并不是鼎足三分,其中意美是最重要的。在三美不可兼得时,首先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其次是音美,如果可能再做到形美。

二、翻译美学理论和叠字翻译

从翻译美学理论来看,译诗皆以译文是否传达原诗的美作为检验诗歌译文质量的最高标准。“音美”“形美”和“意美”是古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三者相辅相成。在翻译时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体现诗词的整体美,在三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许教授总是“从心所欲,不逾规”,通过变通和补偿的途径,最大限度的发挥译语的优势,从而使译诗与原诗达到神似的境界和功能上的对等,展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如《木兰诗》篇首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译文:Alack,alas!Alack,alas!

Sheweavesandseestheshuttlepass

“Alack”和“alas”既是叠字照应原文中的“唧唧”,又正好表达悲哀,惆怅心情的意思。同时叠字的发音犹如汉语的象声词,展示了主人公织机的场景,声音和动作,如原诗一样含蓄的隐藏了人物的情感。

再如杜甫《登高》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诗,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深沉的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看着这两句诗使人如闻落叶挲挲之声,如见长江奔腾之势。

译文:Theboundlessforestshedsitsleavesshowerbyshower;

Theendlessriverrollsitswaveshourbyhour.

其中“萧萧”对“showerbyshower”,“roll”(滚)未用叠词,而用“hourbyhour”与“showerbyshower”相照应。译文句式结构对仗,体现原诗的气势磅礴。在意似,意美的基础上,也做到音似、形似,音美和形美,达到三美的结合。

以上两例都是发挥了译本语言的优势,以直译的方式,重叠译重叠,既忠实原文的意义,保存了意叠、字叠、声叠和大致的形叠,再现了原作的意义美,形式美,和音乐美。从中,我们看出叠字是可以直译的,在诗歌叠字翻译中,只要直译不影响诗歌的整体意义和形式,应尽量采取这种方式。

然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直译的。在无法做到以叠词译叠词的情况下,译者应该怎么办呢?再看《诗经小雅出车》中一例

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这句中的“赫赫”意为“盛大”,“炎炎”意为“炙热”。此双音重叠的使用产生了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但是传译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且看译文如何处理

Theairmorefierceandfieryglows.

WherecanIfly?Whereseekrepose?

原诗中的“赫赫”“炎炎”如果用叠词直译的话,难免造成译文拖沓并且对读者来说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译本放弃以重叠的形式体现原文。作者采用了变通之法,用了押头韵即

“fierceandfiery”构建出新的音美与形美的结合。这样,叠词的美学价值以一种新的形式传递过来。再有一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首诗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其中“安安”表示“安定安逸”,“碌碌”表“劳碌奔波”。显然,此处若采用直译难以表示原文多重的含义而且英文中也无对应之词。但是译者高明,采用了同义词反复的方法,译出原文的效果。

Forthewinners,peaceandcomfort

Forthelosers,tiringtoil

两个形容词近义词的并列,在原诗结构中做到了近似,读起来也有原诗的风格。基本上做到了诗歌美的传递。可见,同义词并列不失为一个好的叠词翻译的技巧。

但是有时候,有的诗歌中的叠词不仅不能直译,也无法从英文中找到对应词或者同义词代替。此时该如何做到翻译美的传递呢?笔者从以下的例子中得到一点启示。

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此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在失意的情景之下,把一切事物都看的灰暗凄凉。“憧憧”表达的就是“昏暗摇摆不定的样子”。翻译时,译者得把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出来。

译文Grimshadowsflickerinthelightofafailinglamp

WhenIhearofyourbanishmenttoJiujiangtonight

虽则“憧憧”二字未得直译,但是译文中“grimshadowflicker”对“影憧憧”,不得不说在意境上的传递是成功的。以意补形,将原诗的凄凉之美也颇有展现。

三、结语

纵观上文,笔者认为虽然诗歌叠字的翻译困难重重,但是译者们可采取直译,对等词翻译,近义词反复,意译,以意补形等方法不同程度的再现原诗的意美,形美和音美。在能直译时,应采取直译的方式,当直译无法保持诗味时,可采用同义词反复,押韵等方式达到重叠的效果,当形式美实在无法展现,应在意美上挽回,不拘形式,以意动人。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存在差异,要两者达到完全的相同是不实际的。但是,只要译者在翻译中,认真推敲,吃透叠字的含义,始终把翻译美学标准牢记心中,那么古诗歌叠字翻译这块绊脚石也能被踢开,而诗歌翻译也将向无限的完美接近。

参考文献:

[1]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理论探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许渊冲,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