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语学习中寻找英语学习的乐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在口语学习中寻找英语学习的乐趣

彭荧

——浅谈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彭荧广东省广州市江南中学510000

摘要:新课标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使英语口语教学更加重要。中学英语教学必须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抓起,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营造轻松生动的课堂语言氛围,并辅以课后有效的补充形式,充分认识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及早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教师要探究各种方法,让学生通过提高口语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口语乐趣口语训练乐趣

前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口语能力就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语言的输出的过程是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因此,英语教学中重语法、轻实践,片面地强调读、写机械操练,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口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通常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学习知识,其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语言交流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中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广州市英语中考包括英语口语考试,题型分别为朗读、情景对话和简短说话。以2012年广州市海珠区八年级英语口语考试为例:我校在总分15分的情况下取得了平均分11.52的成绩,合格率为89.1%,但优秀率只有62.3%。其中第三大题的优秀率为44.3%。对于英语特色学校的学生来讲,这说明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口语技能,没有积累足够的词汇量。而许多的调查也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没有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和习惯。实际上,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文章,如七年级上册的Ourdailylife、Hobbies,八年级上册的Environment,八年级下册的Cartoonsandcomics,九年级上册的Haircare、Healthandfood等等。但仍然有不少文章篇幅过长,内容无法吸引学生。同时,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甚至直接把每个单元的speaking直接忽略了。学生自身词汇量不足以及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技巧,大多数学生都对英语口语失去了信心,进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老师应当从口语的趣味性、有效性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口语学习中找回兴趣和信心。

二、善用教材,寻找乐趣,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课堂精练,提高口语训练质量

在牛津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Speaking这个部分,但是很多老师往往由于时间紧迫,在确保教学进度的情况之下,仅用几分钟的时间一带而过,或者直接忽略了。我认为这样做错失了给学生训练口头表达的好机会。Speaking的存在必然有它的作用,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教材的每一个Speaking都包含有语音、语调、音节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当前单元的topic和重要的language及句型,假如处理得恰当,它就是一节关键的学生输出复习课,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观察课。在Speaking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抓好四个方面:

(1)课堂导入,承上启下,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在进行Speaking学习前,教师可以通过问问题、展示图片或视频、做游戏等等形式进行warmingup,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能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又能为口语课埋下伏笔。导入形式各种各样,但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准则。

(2)设置任务,搭建脚手架

在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老师应该积极思考,努力为学生提供具有刺激和诱导性的任务,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交际和任务成果的交流来促进语言的习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有选择地去思考和运用语言知识,他们是交际的主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传递和交换信息,充分发挥其语言交际能力。他们有自由的发挥空间,其不同的语言能力、不同的信息输出、不同的知识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任务成果,体现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在口语课中的主体作用。

(3)基础知识,课内精讲,学生多练

“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语法知识和句型外,每节课都必须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进行freetalk或小组活动,从而刺激学生的表现欲。

(4)课后拓展,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处理完课文后,还要注意增加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常用的方法有:要求学生背诵口语练习中重要的句型句式;要求学生把所作的口头表达变成书面表达。

口语训练不仅仅体现在Speaking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每一节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注意英语课堂用语,在教学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让学生习惯说英语。

2.课外训练,积累词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课外训练的要求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最好的口语练习资源是来源于生活当中。除了要求学生每天读一定量的课文朗读外,我还要求学生轮流做dailyreport,并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要求学生学唱英文歌。

(2)课外训练的检验

每节课前的dutyreport是学生最喜爱的时光,因为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同学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dutyreport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英语笑话、英语故事、英语谜语,甚至还有英语演讲等等。几分钟的检验可以换来学生的乐趣,也达到了课外检验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除了日常的口语训练要求外,教师应根据课本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groupwork。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两个单元是讲monsterGork和CaptainKing的故事,我要求学生分组演绎一台舞台剧。学生有无限的创造力,不仅把每个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还制作了舞台服装和道具,看起来就像一场专业的舞台剧呢。

3.与时俱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巧妙地改变口语训练形式和对学生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提高训练效果。

(1)抓住学习机会,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策略。

我校是一所外国语实验学校,学校给英语老师创造了许多外出学习的机会。2008年我参加了我校与中加文化教育所举办的培训活动,确实获益匪浅。其中我觉得对课堂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过去一直觉得分组合作学习不仅花费时间多,而且只能锻炼到一小部分学生而已,收效不大。然而,此次培训老师所教的方法却与众不同,它的名称叫做numbered,每一小组的各个成员都有一个号码,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并且和同组的每一成员交流。到老师检查小组学习成果时,老师会随机叫一个号码,这样可避免个别学生偷懒,保证人人有份。在课堂管理方面,个人认为老师教的listen-look方法非常有效,学生在老师数到三声以内就能够保持安静了,并且养成了一个习惯,对课堂纪律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老师所教授的众多游戏当中,swatter最有趣,而且对学生记忆单词短语有很大的帮助,游戏花费的时间也不长,并且只需要比较简单的准备,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有很大的帮助。swatter称作拍苍蝇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表格,然后把一个个单词填到每个表格当中,两个同学进行比赛,一起背对着黑板,当老师念出一个单词时,学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转过身用苍蝇拍拍打那个单词,以快和准为标准。在现在的课堂当中,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所帮助。

(2)对学生充满信心,允许学生犯错误。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新课程要求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放手,并且允许学生犯错误。语言学习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真正承认学生有出错的“权利”,彻底解除学生对英语学习错误的恐惧心,使学生认识到发生各种错误是自然的,从而鼓励他们对各种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3)让学生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享受成功,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并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经常感受成功,使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能自发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向成功的方向努力。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去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断开口讲英语,从而不知不觉达到了口语训练目的。

三、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展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而杜绝哑巴英语,已经成为大家研究和讨论的课题。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要注重对课内外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全面规划,保障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非一日之功,口语训练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与坚持的语言教与学的活动。口语学习策略的实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对教师是否真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贯穿了教学新理念、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的一个实际效果的检验。口语能力的提高不是单纯的一项语言活动,还须同听的能力相结合,通过跨文化比较提高语言的实用性等,这些还需我们从各方面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①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②胡春洞王才仁《英语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