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岩质高边坡支护的预应力锚索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基于岩质高边坡支护的预应力锚索应用分析

李峰1崔启民1刘馨2张熊1

李峰1崔启民1刘馨2张熊1

(1.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湖北武汉,430074)

(2.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湖北宜昌,442000)

摘要:本文依据工程实例,对预应力锚索在岩质高边坡支护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预应力锚索相关的设计和技术要求的探讨,进一步说明了预应力锚索在岩质高边坡支护中的可用性。

关键词:岩质高边坡;支护;预应力锚索

某水电站工程处于峡谷当中,其谷底至谷肩的斜坡高度为500米左右,完整的边坡坡形没有斜坡失稳特征的发生。右岸地下厂房进水口区域的基岩多为石英绿帘石条带,挤压非常的紧密,且错动面起伏较为光滑,可见擦痕。右岸塔基为弱风化下段岩体,基岩中的玄武岩体层内错动带、层间的发育对岩体的结构进行了控制,对岩体的力学特性和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工程通过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借助边坡稳定性系数,对预应力锚索支护措施进行了实施。对于预应力锚索支护措施的实施,首先需要分析边坡的稳定性。而极限平衡分析法、工程类比法是边坡稳定性分析常用的几种方法。通过工程状况的进一步分析,针对岩体力学性质,运用单一面滑动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单一平面滑动法的理论基础是极限平衡法理论,针对边坡岩体沿单一软弱结构面对平面滑动进行分析。通过计算,稳定性系数的结果K=1.137<1.3。由此可以得知,开挖后的边坡状态并不稳定,必须对支护措施进行实施。

一、锚索参数的设计

如果边坡比较的高,且潜在破裂面的位置较深,对预应力锚索进行实施则是较为有效的深层加固方式。坡比的设计中,现场边坡的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工程边坡更多的部分位于风化卸荷带内,由此形成了较为松弛的岩体结构。在边坡岩体的发育过程中,随机裂隙、挤压带、层间和层内错动带等结构面都非常的明显。开挖边坡后,会有临空面的形成,而相互之间的切割组合关系则促成了块体的不稳定状态。

(一)锚索根数

1.确定岩体剩余下滑力可依据公式E=KF-R来进行计算,其中,K、F、R分别代表安全系数、下滑力和抗滑力。

2.计算锚索总锚固力可依据公式Q=KBE进行确定,式中K、B、E分别表示安全系数、边坡宽度和剩余下滑力。

3.单根锚索抗滑力的确定可通过P抗=Psinαtanφ+Pcosα进行计算,P表示锚索设计锚固力。

4.锚索的根数确定通过n=Q/P抗进行计算。

依据公式,分别对600kN、1000kN、1500kN、2000kN级锚索的锚固根数进行计算,结果为2133根、1279根、853根、640根。其中,所需锚索根数最少的是2000kN级锚索,为此对2000级锚索的支护进行了实施。270级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为预应力钢绞线,材料强度标准值为1860N/mm2,单股钢绞线的延伸率≥3.5%,其破断荷载为260.7kN。

(二)锚固段的长度确定

1.依据钢绞线强度的选用和锚固力Pt的设计,可对每孔锚索钢绞线的根数进行计算。公式为n=Fal?Pt/Pu,其中Fal、Pu分别为安全系数和锚固钢材极限张拉荷载。

2.拉力型锚索的锚固段长度确定:①依据锚索张拉钢材与水泥砂浆粘结强度对锚固段长度进行确定,公式为Fa2?Pt/(Π?dn?τu);②依据孔壁与锚固体的抗剪强度对锚固段长度进行确定,公式为Fa4?Nt/(n?Π?d?τu)。公式中,dn、d分别为张拉钢材外表直径和单根张拉钢材直径;2000kN、1500kN、1000kN、600kN级锚索孔的直径分别取140mm、130mm、115mm、115mm;Nt表示单根锚索超张拉力,依据锚索张拉力的110%进行考虑,2000kN、1500kN、1000kN、600kN级锚索的超张拉力分别为:2200kN、1650kN、1100kN、660kN;锚孔壁对砂浆的极限剪应力为τ。通过计算,得知锚索的锚固长度无法满足标准条件,为此取τu为1.2MPa,确定锚固最终长度为5.2米。

通常来讲,对于压力分散型锚索而言,锚固段的长度没有限制,随锚固段长度的增加,锚索承载力能够有所提高。所以,在孔壁阻力较低的软弱岩土中,可对该类锚索进行应用。强度计算促使对浆体抗压要求的满足,若浆体抗压要求不能满足,就要通过锚索孔数的增加、锚索间距的减小、孔径的加大、浆体抗压强度的提高以及载体个数的增加等措施对其进行调整。

(三)锚索布置

通过工程岩性特征和地质条件的分析和掌握,结合施工条件,对间距、层距分别为4米和5米的锚索进行选择,避免群锚加固第二效应的发生。3-4排锚索在台阶的坡顶下方进行设置,对锚边的变形进行限制,梅花型布置锚索。锚固角是预应力锚索与水平面的夹角,下倾通常为15。-30。。

二、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的特点

1.锚索对边坡体外空间的占用较小,通过锚索对边坡进行治理,能够充分促使工程土地的利用率。

2.锚索的设置比较灵活,能够依山就势进行设置。针对高陡边坡,依据坡体自身的地形,在坡面进行随机的设置,促使锚固作用的有效发挥。对于单一的抗滑桩和挡土墙而言,其支挡结构容易受到使用条件的限制,如果工程为高陡边坡就无法达到一定的支护作用。

3.拉力型锚索的结构非常简单,施工操作方便且造价较低,对其加固结构形式进行运用,不仅高效,而且经济实用。

4.预应力锚索为主动支护体系,通过预应力的施加,对岩土体的变形进行控制,促使岩土体状态的有效调整,对岩土体的稳定非常有利。与此同时,岩土体产生变形前,预应力锚索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发挥,与抗滑桩、挡土墙等支挡结构相比,效用非常的高。

5.对于预应力锚固技术而言,其借助岩土体的自承能力和强度,能够促使结构自重的大幅度降低,对工程材料的节省非常有效,可促使成本造价的有效控制。

6.风化岩体的应力释放后,会出现大的变形,可借助钢筋混凝土薄壁墙对其变形量进行限制,且这种特性时刻体现在施工中及完工后,当开挖实施时,边坡顶出现的变形在施工后可停止。

三、边坡支护过程的控制

1.分层分段严格的对边坡开挖及支护进行逆作法实施,当上一段支护工程完成之后,在锚索张拉完成的条件下对下一段边坡进行开挖。分段长度通常<l5米,每二级支护工程的间距是分层高度的基准,开挖边坡之后对支护进行施工,坡体可通过防水布进行覆盖。

2.依据干成孔法进行锚索成孔的实施,压浆管伸至孔底进行压浆,一次性由下到上压满,浆液回落的过程中,在孔口进行补浆,促使浆液的饱满,同时对锚索防腐措施进行严格的实施。

3.张拉实施时,混凝土、水泥砂浆强度必须达到80%;依据二次四级进行锚索张拉的实施,每二次张拉、每二级张拉的时间分别不小于3天和15分钟;对张拉设备标定之后在进行张拉的实施,同时对张拉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

4.施工过程中,依据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管理原则进行实施,定期对边坡的变形状况进行监测,如果有变形异常现象的发生,就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四、锚固效应及加固效果

(一)锚固效应

通过锚固岩土体的结构效应、力学效应、物理效应,可以对锚固效应进行反映,锚固的作用包括两种,一种是提供反力给围岩表面,对岩体向临空方向的变形进行约束;另一种是促使岩体整体稳定性的提高。

1.物理效应:通过加锚岩土体一系列数的变化,对锚面的物理效应进行体现,其中弹模增加较大的是多裂隙岩体,而影响较小的是整体块状结构的岩体,岩体的渗透系的规律也是如此。

2.力学效应:预应力的施加之后,可以对岩土锚面的力学效应进行体现,从而促使围岩应力的二次分布,对岩体刚度的提高非常有利。通过多点位移的观测,张拉锁定锚索后,岩体的压缩效应就会有所增强,而开挖岩质边坡,岩体就会有应力重分布的产生,岩坡表层就会松驰张裂,通过预应力的施加,原有的应力可以得以恢复,能够有效促使岩体强度的提高和完善性的增加。

3.群锚效应:群锚效应的研究分两方面:①由于预应力作用,锚固段底在剖面上会产生拉张裂隙,新的滑裂面就会产生。通过间隔布置、长短结合的方式,可促使其现象的有效避免;②预应力群锚加固岩体表面后,压缩区就会在岩体表层出现,3000kV级单根锚索对坚硬完整岩体的压缩影响范围为1.5-2.5米,1000kV级单根锚索的压缩影响范围则为1.5米。如果对梅花型布置方式进行选择,锚索距应为3-4米最佳,这样一来,群锚第二效应的出现就会得以避免。

(二)加固效果

从两方面对岩土体锚索加固效果进行分析:①锚固的实施,对岩土体的差异变形进行了调整,促使了同步变形的发生,其中系统锚固发生这一现象的概率最大。若预应力沿损失较小,锚固体和岩体共同承担锚固力,其次的承载能力则由来于锚索,依据锚索极值破坏试验,可以得知,锚索张拉荷载与锚索的承载力有着一定的联系,不过各自的安全储备是足够的,从这一点可以说明,锚索加固的安全度非常的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岩质高边坡的加固,可以通过预应力锚索的施工进行实施,其对地质和地形条件的适应力非常的强,能够主动受力,且较好的满足了工程的施工条件。实践证明,在岩质高边坡支护中,预应力锚索的作用非常的突出,作为有效的支护方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发明,刘宁,赵维炳.岩质高边坡预应力锚固力学行为与群锚效应[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增刊):1077-1080.

[2]谢全敏,陈立文,夏元友.基于案例挖掘的边坡稳定性智能评价系统研究[J].岩士力学,2008,29(01):145-148.

[3]邓建辉,丰定祥,葛修润,等.多介质边坡弹性模量位移反分析模型与优化算法[J].岩土工程学报,1997,19(03):22-27.

[4]杨虑俊,冯杨文.自由式单孔多锚头防腐型预威力锚索的研究与应闱[J].预应力技术2006,5:17-22.:

[5]李漱,宋彦辩,邓起胜.新烈单孔多锚头防腐型暇成力锚索的工作性态[J].四川水力发电,2004,23(2):4-7.

[6]罗缵锦.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初探[J].广东公路交通,2001,71:11-12.

[7]陈祖煜,汪小刚,杨建.贾志欣,王玉杰.岩质边坡稳定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杜,2005:410-422.

[8]莫明.徐祯祥,苏自约.岩土锚固技术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2-106.

作者简介:李峰(1984年05月),男,湖北省宜昌市,助理工程师本科

通讯地址:430074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创业街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