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氯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席晓霞范甲卯

席晓霞范甲卯(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目的观察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A组36例高血压患者采用氯沙坦治疗;B组36例高血压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C组36例高血压患者采用氯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8周后,三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氯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可以在小剂量的条件下达到治疗效果。

【关键词】氯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251-02

高血压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1]。是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而治疗控制率为25%,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旨在观察氯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本组108例患者,男72例,女35例,年龄50-75岁(62.5±2.7)岁,平均血压值:收缩压178mmHg,舒张压96.8mmHg,高血压病程(2.5±7.3)。随机分为3组,每组36例,A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B组给予氯沙坦,C组给予半剂量的氨氯地平和氯沙坦联合降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和既往史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与观察方法入选者用药前停用其他降压药物,血压测量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测量方法的规定[2],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休息15分后取平卧位,由专人用台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肢肱动脉血压,取Korotkoff第一音为收缩压(SBP),第五音为舒张压(DBP),血压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取用药前3天血压平均值为治疗前血压,连续治疗8周,第8周后连续测量血压3天血压平均值为治疗后血压。试验剂量:A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次,每日一次,口服;B组给予氯沙坦钾50mg/次,每日一次,口服。C组给予氯沙坦25mg/次,每日一次,同时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次2.5mg/次,每日一次,口服,一般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并且无血压明显波动现象,治疗前后均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

1.3疗效判定标准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①显效:DBP下降≥10mmHg并恢复正常或SBD下降>20mmHg;②有效DBP下降<10mmHg,但可以达到正常水平或下降10mmHg~20mmHg;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三组治疗前血压无明显差异,治疗8周后,三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治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详见表1。

表1三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x-±s)mmHg

与治疗前比较,#P<0.01

2.2三组治疗有效率比较三组治疗8周后,各有效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不同组别患者疗效构成比比较%

注:x2=0.967,P>0.05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临床综合症。其主要治疗目标是尽可能降低长期心血管病死率和致残率。降压达标治疗是关键。对于大多数无临床症状的高血压患者而言,坚持终生服用具有副作用的降压药物是困难的。寻求和应用副作用少,疗效好,依从性好,对血管和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始终是医生和患者追求的目标。

血管紧张素II(AngII)是调节血压和水盐代谢的重要内分泌激素,它通过与靶器官细胞膜上的AT1和AT2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与AT1受体结合可以引起血管收缩,细胞增值,内皮素和儿茶酚胺释放。与AT2受体结合可引起血管扩张和细胞调忘[3]。

氯沙坦是非肽类AT1受体拮抗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和亲和力,在受体水平Ang2受体结合,拮抗受体被激活从而阻断各种途径开源的AngII的一切有害作用,但是不影响缓激肽的代谢,无咳嗽等副作用[4]。应用氯沙坦阻断了AT1受体的介导,使不能与受体结合的AngII浓度增加,AT2受体在血浆和组织内增高,介导功能会增强,通过抑制AT1受体和刺激AT2受体起调节作用,产生血管扩张,改善心室和血管重构,抑制醛固酮,排钠储钾,从而达到降压作用。

钙拮抗剂的降压作用可靠,稳定,不影响糖和脂肪的代谢,并有保护靶器官的作用,长期应用钙拮抗剂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5]。苯磺酸氨氯地平就是钙拮抗剂的代表药物,它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此药物疗效好,患者的依从性好,降压效果缓慢,平稳,是广大高血压患者的首选。

本研究发现,氯沙坦,氨氯地平,在较小剂量下均具有明显有效的降压作用。同时因为高血压病人需要长期服药,故药物的剂量尽量减少。本治疗发现,氯沙坦,氨氯地平在较小剂量下就可以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还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副作用。故联合使用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可以有效,安全的达到达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原发性高血压,内科学2010,8:256-257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579-616

[3]申崇海,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48-49

[4]吕卓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缬沙坦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1054-1056

[5]王宏宇,胡大一.钙拮抗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J].新医学,2003,3(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