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林海霞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第四中学325500)

摘要: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本文从合作性学习的界定、合作性学习的策略以及合作性学习的反思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才能在英语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分工、合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负责的意识和精神。

关键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一、合作性学习的界定

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的广泛关注。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完成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和,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课堂学习策略体系。英语课堂上组织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基于以下一些基本策略:

1.实践策略——勇于合作,提高语言技能

科学工作者发现知识、取得科研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猜想、实践和实验的过程。人的思维活动是隐性的,只有让学生实践、让学生讨论、让学生交流,才能充分展示其思维的准确性、有效性。但是,中学生学英语时往往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或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维定势,来理解、思维和表达英语,因而常产生误解,造出病句。这时,教师应注意鼓励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供大家参考、研讨;并适时组织学生辨析、判断,得出正确的表达方式。小组实践和集体研讨既保护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积极性,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正确,而且还知道为什么。反复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双语思维模式。

2.问题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合作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3.创新策略——解决问题,全面提高素质

学生通过合作、实践,既获得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这不仅巩固和扩展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眼,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英语中有许多情境表达具有相似性。根据情境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可把一个语言点与另一个语言点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产生启发,触类旁通。这样,既避免知识间的混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再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分析系统内各语言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有效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究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正是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以上教学策略充分展示了合作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实践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探索真理的唯一正确途径,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处于动态学习之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题的合作性学习理念。

三、对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1.进行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高效”的前提。合作学习分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积极氛围。但每次同样的组合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使用“随机组合”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方法。偶尔的随机组合能增加新鲜感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完成某任务如课堂辩论时则可把全班分成“正方”“反方”“中间方”等几组,将观点或兴趣一致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实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使语言实践和个人观点保持一致,增强语言使用的真实感,使每位学生觉得的确是有话可说。

2.发挥教师的作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是知识传授者,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直接传授知识,但并非无所事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甚至是参与者,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活动成功开展。具体地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国之间的单键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合作性学习由于其具有问题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内化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英语作为中学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实施合作性学习,能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盛群力.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J].人民教育,2002(10).

[2]唐秀宁.实践英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1).

[3]杨燕芬.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