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泵推注20%甘露醇在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输液泵推注20%甘露醇在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中的应用

赵峰王洪芹王金磊尹继全

赵峰王洪芹王金磊尹继全

【摘要】目的:探讨输液泵推注20%甘露醇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中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对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病例分为2组。A组97例,输液泵推注组;B组96例,静脉滴注组;观察两组在标准时间内完成给药情况、均匀完成给药情况、血管渗漏等情况,及病人疼痛程度。结果:A组97例均用30分钟均匀完成给药,8例出现血管渗漏,9例出现输液部位疼痛;B组标准时间内完成给药62例,均匀完成给药64例,14例出现血管渗漏,17例出现输液部位疼痛,两组四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液泵组在给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患者推注20%甘露醇的应用中时间准确、给药均匀、血管损伤相对较小、病人疼痛程度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输液泵;静脉滴注;20%甘露醇;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13-01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好发,近年来新型肠道病毒EV71感染的比例较大,且EV71感染患儿神经系统并发症脑干脑炎的发生比例特别高[1]。当颅内高压过高脑干受压可引起患儿突然死亡,早期给予积极的降颅内压对预防患儿向重症转化、减少患儿死亡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降颅内压药物20%甘露醇要求在30分钟内静滴或推注完,才能达到脑组织脱水降低颅内压的目的。为了保证20%甘露醇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减少副作用,我科采用了两种用药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结果输液泵组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推注20%甘露醇的应用中时间准确、起效快,并且对血管损伤相对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和有脑干脑炎早期征象需20%甘露醇治疗的的患儿共193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101例,最小年龄5个月,最大年龄7岁,平均年龄3岁1个月。住院时间最短为2天,最长为9天,平均住院天数为6.5天。随机分为A组97例,输液泵推注组;B组96例,静脉滴注组,并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

1.2操作方法:A组97例为微量注射泵注入法,用50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按30分钟推注完的要求,设置注射泵每小时的毫升数注入。B组96例为快速静滴,注射前给病人取舒适体位,检查留置针是否通畅,同时做好宣教,让病人及家属真正理解甘露醇在30分钟内静滴完的意义,以取得配合,滴速慢时往甘露醇瓶内注入空气加压滴注

1.3观察方法:将同期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和有脑干脑炎早期征象需20%甘露醇治疗的患儿分别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观察其用药时间,20~35分钟之内完成给药的为用法准确,<20分钟,>35分钟为用法不准确,输液中不改变滴速完成给药的为均匀完成给药,同时观察药液渗漏情况,病人疼痛程度(语言表达差的患儿通过观察其躁动程度和痛苦表情来主观判断)。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准确完成给药情况:A组97例均用30分钟完成给药,用法准确率100%,B组96例20~35分钟之内完成给药62例,<20分钟完成给药16例,>35分钟完成给药18例,用法准确率64.6%。两组用法准确率比较,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均匀完成给药情况:A组97例30分钟均匀完成给药,B组96例均匀静滴完成给药64例,因前一段时间药液进入多,后一段时间速度减慢完成给药11例,前一段时间药液进入较少,后一段时间加快速度完成给药21例,往甘露醇瓶内注入空气加压完成给药28例,两组均匀完成给药例数比较,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对血管损伤程度:A组血管渗漏8例,B组血管渗漏14例,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4疼痛程度程度:A组9例出现输液部位疼痛,B组17例出现输液部位疼痛,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四项观察指标情况

3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和有脑干脑炎早期征象的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凶险,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20%甘露醇是防止和治疗颅内压增高发展到失代偿段的第一线脱水药物,及时有效应用是预防和减少后遗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应用20%甘露醇目前尚未见有明显的禁忌证,但注射过快或者剂量过大可有一过性的头痛,畏寒,眩晕,视力模糊[2]等并发症,注射过慢血浆渗透压达不到脱水的目的。从本文观察统计结果显示,A组与B组比较,各项监测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的用法优于B组。而从临床经验中可观察到,B组的用药时间可以人为的控制,如果前一段时间药液进入多,后一段时间速度就减慢,反之前一段时间药液进入较少,后一段时间就加快速度,以保证药液大约在30分钟滴完。这样就造成药液进入血管的速度时快时慢,导致血管局部的压强时高时低,药液容易在血管内形成涡流[3]。特别是在往甘露醇瓶内注入空气加压时,瓶内的压力从低到高,速度由慢变快,再逐渐变慢,速度减慢到一定程度(由执行护士自己决定)再往瓶内加压,速度则由慢变快,如此反复。加压时针头与注射器反复分离增加了污染的机会,用时注入了大量未通过过虑网的空气,药液更容易被污染。而加压时要有人专护,同时增加了材料消耗。因此A组与B组比较均有明显的优势:①用药时间准确、利尿较果好、渗漏少、血管损伤相对较轻、疼痛较轻;②没有增加材料消耗;③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④可减少副作用增加疗效。因此输液泵推注20%甘露醇的方法是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2]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91

[3]何彩英.输液泵推注20%的甘露醇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5):516~517

作者单位:262600临朐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