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1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孟广东

孟广东(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山东青岛266427)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

据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出的定义,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可见,媒介素养的主体是受众,所考察的对象则是受众对信息在态度、认知和使用层面的能力。

一、大学生网民受众宏观分析

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中国网民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构成了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CNNIC数据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半年增长率为13.4%,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数据同时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半年增幅5%,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同时该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比例极高(90.5%)”,而大学生在网络参与上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六个方面”。

基于此,可以得知当前大学生在互联网媒体的使用和参与上,主要以信息获取、娱乐和交流为主,这种参与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匿名性和参与性。

二、受传互动的网络参与分析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齐全的、覆盖面昀广、规模昀大、信息资源昀丰富的媒体综合平台或者媒体演出舞台,网上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和电话、电函、传真、BBS等人际媒介都不过是演员。”大学生作为受众的主体之一,由于其心理和知识结构层面的特点,他们是互联网昀新技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在网络媒体下,受众不再是单纯的浏览、下载、阅读,而是评论、互动、上传和发布。

信息传播在网络媒体上呈现出互动化和参与性的特点。由于BBS、博客、播客的大量存在,每个受众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上传者,都可以针对话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受者和传者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可以说,大学生在参与和使用网络媒体时,他们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和把关人,同时又扮演着舆论引导者的角色。

三、从“寂寞党”看媒介素养缺失

寂寞党是一个网络新词,自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一语窜红网络之后,此语句被广泛地模仿,从“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到“哥发的不是贴,是寂寞”。这样的“XX不是XX,而是寂寞”的句子来宣泄和表达青(少)年群体的无聊、颓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寂寞心理。再如“贾君鹏”事件,一个没有任何内容意义的帖子,一天之内跟帖超过20万,点击率超过450万。从传媒伦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对非主流文化的热衷与模仿,容易对大众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产生道德上的消解作用。“在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日益被人诟病的今天,网络文化更是愈来愈表现出后现代主义要颠覆一切的倾向,这种倾向随着‘贾君鹏’一帖被各大论坛反复转载走向极致。”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社会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

四、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网络互动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信息的发布、传播和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在传统的道德、文化、伦理和规范上的消解。这一是由于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缺失,另一方面却是由受众在获取信息时的偏好、态度和素养决定。2009年初,在整治互联网不正之风运动时,取缔了一些涉及色情、暴力和赌博类网站。然而,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匿名性和全球性,不少低俗的信息依然大量的存在,并且在短时期内无法通过技术和法律手段遏制,只有通过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来规避。

五、媒介素养提高的两个途径

根据一项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所具备的媒介素养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接触媒介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这种媒介素养,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即可以很方便地帮助学生快速地寻找所需要的信息;但另一方面,这种低层次的媒介素养,对大部分的信息缺乏必要的辨别力。因此,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的策略分析,有两个渠道是必然的选择:

一是加强自我的学习,提高对网络的使用更重要的评价、认知和批判的能力,这是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的具体方式。能够在吸取网络信息的同时,抵制住某些不良信息的侵蚀,在获取信息时保持有积极的获取态度和健康的思想修养。

二是加强媒介素养角度,这是从教育的角度对学校、社会和媒体提出的要求。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题中之义。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对于社会而言,特别是媒体要避免信息传播的庸俗化、低俗化,要提高把关意识,增强社会责任,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