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中药治疗脑血栓44例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浅析中医中药治疗脑血栓44例疗效分析

兰淑荣

兰淑荣

(吉林省双辽市中医院内一科1364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服用中药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用西医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2%,与对照组的67.4%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FMA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的改善上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脑血栓,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标本兼治,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上均有优势,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脑血栓中药辨证论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008-0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7例患者为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住院患者,西医符合脑血栓的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其中39例经颅脑CT确诊,48例经MRI确诊。87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42例,年龄在36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岁,18例有高血压史,23例有冠心病史,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临床症状等一般情况相当,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血栓的诊断标准[1]。(2)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一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中经络症候标准[2]。

1.3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35-75岁之间。(3)患者为首次发病。(4)临床资料完整。(5)患者同意观察治疗,并且依从性好,能遵守治疗要求者。

1.4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同时患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的严重疾病者。(4)伴有精神障碍或意识不清,不能自主接受观察者。(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6)不安疗程服药或中途退出治疗影响疗效判定者。

1.5治疗方法(1)对照组用西医治疗。(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后服用中药治疗。风痰阻络型:半夏、胆南星、白术、石菖蒲、天麻、羌活、茯苓、陈皮、大枣、生姜;阴虚阳亢型:天麻、白芍、玄参、山萸肉、黄精、牛膝、勾藤、菊花、夏枯草、夜交藤、石决明。气虚血瘀型:黄芪、赤芍、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乌梢蛇、桑寄生、鸡血藤、桂枝、牛膝。痰淤阻络型:黄芪、半夏、陈皮、茯苓、水蛭、当归、枳壳、石菖蒲、川芎、丹参、地龙。痰热腑实型:大黄、厚朴、半夏、陈皮、枳实、茯苓、竹茹、丹皮、生地、胆南星。以上中药均为每日一剂,由我院制剂室加工,每袋150ml,每次1袋,每日2次,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6观察项目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由同一名医师记录临床症状,按Bartll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按照FMA运动评分评定运动功能,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

1.7疗效标准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基本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能够自理,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一89%。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日常生活需人帮助,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17%。

2结果

见表1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运动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43例32.13±8.3141.22±11.56

观察组44例31.76±8.9769.78±13.56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运动评分明显提高,但是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积分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43例35.63±10.2149.13±10.23

观察组44例36.43±10.1368.96±14.63

见表3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43例2例8例19例14例67.4%

观察组44例6例26例9例3例93.2%

从表3中看出,观察组总有效率93.2%,与对照组的67.4%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脑血栓在临床上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脑血管病的15~20%[4],以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常见临床症状。本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CT和MRI的普及,本病的诊断及时而准确,西医治疗多用溶栓、脱水、抗凝、改善微循环、联合应用神经保护剂等综合治疗[5],但是可发生出血的并发证,并且疗效也不确切。本病在中医属于“中风”的范畴,始见于《内经》,认为中风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原因关系密切。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本病的病位在脑,病机较为复杂,常涉及心、肝、肾脾及经络、血脉。病机有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化风动,血随气逆而发病;患者形体肥胖,形胜气弱,或嗜食肥甘厚味,脾健运失司,湿聚痰生,阻滞经络,而发昏仆、僻不遂;或因五志过急,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逆发病;或患者素体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侵,痹阻经络气血,筋脉肌肉失儒而导致噼不遂。虽然病机复杂,但不外乎风、火、痰、淤、虚、气等六种,六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成本病。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临床证型以风痰阻络、阴虚阳亢、气虚血瘀、痰淤阻络、痰热腑实为主。风痰阻络以熄风化痰通络为治则,阴虚阳亢证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为治则;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为治则;痰淤阻络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治则;痰热腑实祛痰通腑泄热为治则,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标本兼治,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临床疗效,本次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3.2%,与对照组的67.4%有较大差异,在FMA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的改善上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在脑血栓的临床治疗中建议辨证使用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1]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6.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9(6):382.

[4]李生海,刘永斌.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2,9(2):74一75.

[5]刘桂梅.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2,15(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