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梗死性痴呆96例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96例相关性分析

迟少妍

迟少妍

(山东省蓬莱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蓬莱265600)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23-01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是老年病中常见病、多发病,且有逐年增多趋势,这亦成为我国在防治中急需对待的社会和医学问题。我们在1624名老年人脑血管病患者体查中,符合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96例,现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有社会医疗保险机构认可,均给予脑CT、MRI检查,符合诊断者96例,其中男75例,女21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4.1岁。患病时间:患病后0.5~2年发病51例,3~5年23例,6年以上12例。

1.2方法:评分与诊断标准:采用修订后长谷川智能计分法(HDS)和HACHINSKI评分方法:参照ADDTC诊断标准。

2结果

2.1HDS评分结果:22~30.5分33例(34.38%),10.5~21.5分39例(40.63%),0~10分24例(25%),见附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测试得分>7。

2.2临床表现

2.2.1卒中史及并发症:患者中一次性卒中20例(20.83%),二次性41例(42.17%),三次以上35例(36.36%)。左侧不同程度肢瘫37例,右侧肢瘫伴语言障碍,假性球麻痹46例,全瘫13例。生活部分自理者54例,完全不能自理42例。其中并合有高血压者59例(61.46%),冠心病41例(42.71%)糖尿病52例(52.17%),高血脂症46例(47.92%)

2.2.2精神症状:近事遗忘69例(71.88%),远事遗忘27例(28.13%)。计算力理解力部分障碍54例。人格改变7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情障碍。

2.2.3特殊检查:经CTMRI检查,多发性脑梗死81例,梗死后伴有局灶性中出血15例。其中患侧基地节区多灶性脑梗死46例(47.92%),双额、顶区、丘脑部18例(18.75%),左额、内束区梗死伴局部软化灶11例(11.46%),放射冠多灶性、皮质下半卵园中心片状梗死21例(21.88%),显示脑皮质萎缩为主的脑裂增宽47例(48.96%),脑实质为主的脑室不对称扩大22例(22.92%),全脑萎缩27例(28.13%)。脑电图检查46例,异常32例(69.57%),异常与病灶区一致21例占异常脑电图的45.65%,病灶对侧异常者8例,弥漫性异常改变17例(36.96%)。异常改变以a波漫化、低波幅多形性&波为主,其中临床表现瘫痫发作14例中9例出现棘波、多棘慢综合波。

3讨论

脑血管病是引起血管性痴呆(VD)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最多见。痴呆实际上是泛指大脑功能特别是与智能有关的功能全面衰竭。常见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等所致的脑动脉硬化为基础,我国属脑血管病高发区,本组在老年性脑血管病中占59.11%,明显高于叶氏报告(44.4%),而接近日本报告(60%),结果显示,MID在脑梗死0.5~2年患病率最高,占53.13%,患病率最高年龄段在22~30.5分中以上71~79岁者为高。卒中以2次以上者患病率高占79.70%,梗死次数与痴呆发病率呈正比;MID多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冠心病等所致的脑动脉硬化为基础,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壁的功能障碍及脑血流量的减少又是脑动脉硬化重要因素,两者都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密切相关,徐氏在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探讨中发现,痴呆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二次以上卒中史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非痴呆组,与本组结果相符。头颅CT、MRI检查脑部梗死部位发生率为基底节>放射冠、皮质下半卵圆中心>丘脑、额顶区>左额、内束区,基底节发生率达47.92%,这可能和正常情况下该区供血较差有关。虽然腔隙性脑梗死对脑组织损伤较轻,但由于老年人脑机功能减退而多发性脑梗死使病灶组织血液灌流异常,脑组织缺氧、代谢障碍,更易引起VD。有人报告梗死容积>50ml可能发生痴呆,60~80ml可发生痴呆,>100ml则均可发生痴呆。我们认为MID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预防和及时治疗上,一旦发生脑梗死应尽早积极治疗,尤其数次中风后加强中风再发的防治,包括饮食卫生,精神卫生及肢体和脑功能锻炼,对于延缓痴呆发生和进展是有益的措施。

附表长谷川智能量表计分例(%)

参考文献

[1]王桂艳;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近况[J];河北医药;;2002.12

[2]杨燕雯,张爱娟,石勇,杜业亮;急性脑梗死早期脑电图特征分析[J];河北医药;2005年05期

[3]蒋中凤;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脑电图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2004.04

[4]刘永斌,郝晋平;脑电地形图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17期